首頁 作者 農傳媒 第 35 頁
紅酒與他們的生產者:葡萄可以這樣種?免耕農法、善用菌根的葡萄園
在這片氣候乾旱且土壤貧瘠的地區,該如何種植葡萄呢?那兒的表土層其實非常薄。在這由綿延山丘及蜿蜒河流造就的風土上,擁有相當多元的礦物:片岩、雲母片岩、石英、花崗岩、燧石、礫石等等。土壤養分的競爭,是會讓酒農非常敏感的!
林存農本01》種松露先得大樹!不能賭在菜金菜土 高山農業暖化中求轉型
整片高麗菜田裡有樹,農田與樹林結合的農林混作,正在四南地區扎根,等待松露會不會等太久?「不怕等不夠,如果是金子,亮了總是會發光啦。」在南山種高麗菜40年、大同鄉前鄉民代表會副主席高萬年說,「這是一個轉機,一個機會,如果不成功,也贏得這棵樹!」
林存農本02》追尋生態經濟雙贏 羅紹麟半生實踐混農林:森林帶來收穫 田裡有樹永續經營
高齡83歲的羅紹麟是德國弗萊堡大學博士、中興大學名譽教授,林業貢獻被學生形容為「近乎神的等級」,他多年在臺中東勢馬鞍寮經營約5.4公頃的私有林,栽種超過5000棵樹木。這片林地海拔高度7、8百公尺,當初滿山果樹,被羅紹麟岳父買來當嫁妝,讓立志投入林業的羅紹麟如願以償,在經營混農林試驗林之外,也是他對學生們講課的「森林講堂」。
林存農本03》家庭農園種樹養田!固氮樹種規劃中期利用 糧食作物林下生產有潛力
顏嘉成以樸門(Permaculture)「食物森林」(Food Forests)概念經營農地,混種不同高度的喬木、灌木及草本植物,模擬多樣化的原始自然環境,讓不同植物發揮彼此支援共生的效果。除了檸檬、桑葚、芋頭、薑等農作物,園中也種植不為收成作物的降香黃檀等樹木,刻意將樹木引進田裡種植、混農林經營,就是希望讓樹木「照顧目標作物」。
林存農本04》農中有林調適韌性 「混農林」助坡地農業轉型、抗暖化
30萬公頃山坡農牧用地,一直是國內主要水果、花卉及茶葉重要產地,為對抗暖化威脅,農委會將首度推動坡地農田種樹,鼓勵農民保留一定比例,例如10%面積種樹;這是可增加碳吸存,並調適氣候變遷的方案——混農林業。
林存農本05》「鹹水煙」中與天爭地 防風林緩和氣候逆境 檉柳新興樹種異軍突起
沿海地區環境不利農業耕作,以栽培樹木作防風林來幫助作物生長的混農林經營方式有悠久的歷史,是日治時期所建立「保安林」制度的一環,整體規劃以林地復育,發揮防止飛砂、鹽害、風害,以及水源涵養等防護功能。但近年耕地防風林隨著農業需求變遷逐漸式微,海岸防風林也面臨環境惡化導致衰退等問題。
林存農本06》打造綠籬守田增產 進駐天敵防治害蟲 招蜂蝶授粉瓜瓞也綿綿
對有機栽培來說,除了不使用化學藥劑,更試圖增加田間多樣化的生物種類,各種生物建立起的食物鏈關係愈完整,愈能彼此制衡,藉此維持各族群數量平衡。綠籬是用草木密植的圍牆,有美觀、阻隔等功能,田區適度種植樹木作為綠籬,可促進田間生物多樣化,讓農田生態系平衡,甚至有助抑制作物害蟲。
【林存農本】抗逆境農林固碳 田園有樹共植豐饒
「田裡有樹」在農業走向工業化、大規模生產的今天,早已不那麼理所當然,但農業與樹共生,不是神話傳說裡的智慧,而是既有歷史傳承,也具科學知識與技術的方法,這就是混農林業。
肉食星球:吃肉也經過現代化 「肉」的定義會再改變嗎?
目前人類食用的肉類與數百年前的歐洲或更近期的世界其他地區所食用的肉類,有著非常顯著的差異。直到18世紀末,在歐洲許多地方,肉品對大部分人來說仍然是稀有物,人們也許在復活節或其他節日,或是在意外豐盛的時候才會享用,從人類漫長的肉食歷史看,20世紀末與21世紀初實行的工業化畜牧與以往趨勢有顯著的不同。
希望在南方?日本時代的鹿野移民村/陳鴻圖
「熱汽球嘉年華」是近年來臺東每逢暑假的盛事,地點是在鹿野鄉的高臺(永安村),高臺的南側山腳下則是龍田村,如有機會從高臺看龍田村,可以清楚發現這個村子有很整齊的棋盤式街道,明顯是一個有規劃的村落。龍田村在日本時代被稱作鹿野村,在1910到1920年代間也曾是「內地人」(日本人)或「本島人」(臺灣人)移民的夢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