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存農本01》種松露先得大樹!不能賭在菜金菜土 高山農業暖化中求轉型

宜蘭蘭陽溪谷擁有美麗風光,谷中遍植的高麗菜供應大臺北地區消費。(圖片來源/大同鄉公所提供)

撰文/葉小慧、游昇俯、余麗姿
編輯/陳大中

從宜蘭往武陵的中橫公路宜蘭支線上,海拔800公尺的四季平台與更高海拔1,200公尺的南山村,合稱「四南地區」,其間遍布高麗菜。這裡是全臺面積最大高冷蔬菜產區,供應大臺北民眾夏天吃的高麗菜,也就是「尾巴尖尖」、清脆爽口的高山高麗菜。

「有沒有,有沒有?」被高麗菜田包圍的一片青剛櫟與板栗樹下,四季村長黃金榮盯著地上因挖掘而露出的樹根,找尋松露菌絲。高山農業對山林的影響及高麗菜耕作方式,讓這裡的泰雅族人(Atayal)想要產業轉型,6年前黃家四兄弟率先將部分高麗菜田轉為種樹,以本土樹種青剛櫟來培殖松露,盼望松露為高山農業帶來新希望。

四季村長黃金榮(彎腰者)熱切詢問挖掘樹林地面的研究助理吳呈儒,究竟有沒有找到松露菌絲?(攝影/余麗姿)

整片高麗菜田裡有樹,農田與樹林結合的農林混作,正在四南地區生根。等待松露會不會等太久?「不怕等不夠,如果是金子,亮了總是會發光啦。」在南山種高麗菜40年、大同鄉前鄉民代表會副主席高萬年說,「這是一個轉機,一個機會,如果不成功,也贏得這棵樹!」

高麗菜滿山滿谷  坎坷轉作一再撞牆

4月春天,沿著臺七甲線和蘭陽溪一路往四季、南山前進,山谷種滿高麗菜,空氣偶有農藥味,國立宜蘭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林世斌帶著2位助理,準備上山探勘挖松露菌絲,他說,受到氣候變遷影響,「天氣愈熱,病蟲害愈多,農藥不得已愈用愈重。」

宜蘭高麗菜一年收穫面積約1,252公頃,四南地區就占了九成多,近年隨著平均氣溫暖化上升,不少人為了日夜溫差條件,選擇往海拔更高、夜間溫度更低的福壽山去種植,加上平地高麗菜出現較好的品種與技術加入市場競爭,高麗菜價格「菜土菜金」的名聲早已國人皆知,而作為菜農的泰雅族人在四南當地生活,幾十年來對生態、水土保持問題並非毫無所感,高麗菜產業轉型的需求可謂持續升溫而迫切。

嘉義大學應用經濟學系名譽教授薛玲表示,根據調查統計,森林集水區每年每公頃自然土壤流失量約為1公噸,但若種植果樹,土壤流失可達150多公噸,若是改種高麗菜等高冷蔬菜,土壤流失量甚至可多達500公噸以上。

四南地區高麗菜一年可作三季,是四南地區長年來的主力產業。(圖片來源/大同鄉公所提供)

「高山高麗菜的問題已經吵了超過20年。」林世斌說,2014年宜蘭大學承接四季南山高麗菜田轉型計畫,「我們接手前面已經好幾版,都是為了他們高麗菜轉型,但都一直沒成功。」其中包括2013年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的彩色海芋計畫。

身兼部落生態導覽員的南山村農民陳世文(泰雅族名羅信・達棍),就曾參加過彩色海芋計畫,嘗試把高麗菜田轉作花卉切花,彩色海芋不順,再種鬱金香。但切花的花梗長度最基本要60公分,南山部落種出來的鬱金香長度略顯不足,他說:「長度不夠,因為冷度還不夠。」鬱金香是需冷藏催化發根、開花的溫帶花卉,球莖要進口,長期保存球莖需冷藏設備,這些門檻加上氣候適應性導致他最後放棄。

現任三星地區農會會員代表的高萬年,在南山種植6至7公頃高麗菜田,曾轉友善有機耕作,但卻因鄰田農藥汙染而失敗。村民們轉作切花時他也積極參與,沒想到花卉種球球莖感染高麗菜連作出現的軟腐病,導致生長不良,高萬年無奈的說:「我們一直撞牆啊!」

石灰資材讓土壤鹼化   卻成四南地區意外契機

「這裡不種植高麗菜,到底可以種什麼?」長期是四南地區高麗菜農心中難題。2014年走進部落的松露計畫——在菜田種樹培養松露,陸續共有18位高麗菜農民,每人拿出將近1分地進行試驗,合計總面積2.6公頃,種植青剛櫟和板栗樹木共2,000株,因生長良好,甚至農委會林業試業所也曾來這裡收集樣本。

四南地區青剛櫟和板栗樹種植有成,圖為四季村民黃金龍的青剛櫟林,為把樹種好他特別用心將菜田中的礪石清除。(攝影/余麗姿)

高麗菜田裡要種樹並不簡單,因為土質需求不同。農委會林試所研究員陳芬蕙表示,臺灣森林土壤多呈酸性,山區農田要種高麗菜,往往施用鹼性的石灰資材調整土質,長年下來土壤鹼化,許多本土樹種都難以再種回去,曾有案例嘗試在鹼性土種植牛樟,卻因土質不適枯死。

然而,松露卻剛好需要偏鹼性,尤其偏好具石灰質的土壤!青剛櫟和板栗樹根能與松露共生,在松露形成的菌根協助下適應鹼性土,這成了四南地區擁有的難得機會。

松露與香菇、木耳等是真菌類農作物,但松露是菌根菌,無法單獨生長,只能依附樹木根系,形成的菌根延伸入土,能幫忙樹木吸收水分、礦物質等,提高樹木的環境適應能力。在混農林經營中,「林菌複合」是常見模式,兼具改善生態系統,提高林下生物多樣性的功能。

在宜蘭大學實驗室經過2年育苗,帶有松露菌根的青剛櫟和板栗樹苗長到30公分高度,2016年移植四南地區的高麗菜田中,現在已是2至3層樓高度的大樹,這時節板栗樹葉間綴著長長的淺綠色花穗,松露計畫研究助理吳呈儒說,「板栗要開花了!」種樹高手的他,拿著小鏟子,蹲在地上小心翼翼挖土,指著樹根細微分岔地方說,「這就是松露菌根。」

四南地區的松露菌根已確認有形成子實體的跡象。圖為核酸鑑定時所分離到的0.1公分小松露,解剖顯微鏡拍攝。(圖片來源/宜蘭大學松露計畫團隊提供)

菜量太大易成菜土  認真種樹盼「廚房裡的鑽石」

松露有「廚房裡的鑽石」美譽,國外產值居高不下,國內也正在建立人工栽培技術。四季村的黃家四兄弟都支持高麗菜田轉型計畫,排行老三的四季村長黃金榮說,「一直種高麗菜不好啦,這邊種得太多,對我們經濟也不好,量多就便宜了,要換別的試試看,多嘗試。」

四季村長黃金榮認為,高麗菜種植量大,反而彼此形成競爭拉低價格,導入不同產業是四季村必要出路。(攝影/余麗姿)

黃家兄弟從整地、植苗到施肥、除草,只要松露團隊提到有利養出松露的栽培方式,一定努力執行。排行老二黃金龍的高麗菜田間滿布石礫,為了讓土壤變鬆有利樹木生長,他特地花了半年的時間篩掉石頭、改良土壤,原本2017年5月要種的樹直到同年11月才真正種下。

看著眼前茂盛的樹林,每棵樹距有3至4公尺,樹下都有葉子堆肥,提供樹木良好的生長環境,黃金龍說,「以前種植高麗菜會灑農藥和除草劑,這個沒灑」,種樹不用灑農藥,對人體跟環境都比較好,涼風吹來,走在自己樹林的他,愛上了種樹。

黃金龍常常巡視樹林,還把原本在山下工作的兒子拉回來,「我快70歲了,兒子快40歲,他也在這邊工作,幫忙種植高麗菜,也會來剪枝和施肥。」 從年輕27歲開始種高麗菜的黃金龍說,現在種高麗菜不好賺,「台農5號肥料原本一包200元多一點,現在將近500元,肥料很貴,農藥也很貴。」而且「農藥打一打,蟲也不死,以前從種植到採收打一次到兩次就好,現在打不死啊!」成本太高,收入太少。

黃金龍種高麗菜已有40年,種樹對環境的改善讓他對這次種樹「林菌複合」生態栽培的期盼更為殷切。(攝影/余麗姿)

不種高麗菜改種樹,菜農每年每分地大約少了7萬元收入,黃金龍投入超過4年等於減少近42萬元收入,但他仍繼續等待,深切盼望這片樹林能帶來轉型的希望,投入也就沒有白費了。

產業不放一個籃子  希望凝聚在0.1公分

「我們的產業不能只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從有機高麗菜到彩色海芋切花產業,高萬年每次都是當地領頭羊,2016年再度一馬當先,拿出1分地率先種樹。

高萬年說,「有機高麗菜想了很久,困難度相當的大。我大概30年前就想不用生雞糞,改買德城行(肥料商)的進口肥料,哇,那好貴!我買肥料的成本比人家多了四、五成,而且種出的高麗菜比人家不漂亮,去拍賣還是被當慣行農業的,划不來。」

高萬年認為這次是高山農業的轉機,即使松露計畫還充滿不確定性,但種下了樹,環境與土地就開始轉變了。「高麗菜一段時間就剷除,但這片樹林一直都在,夏天可以在樹林底下泡茶,如果再不行,就當作類似露營區,或是看有沒有林下作物來進行。」

高萬年手拿落地果實新長出的樹苗,對這次計畫他抱持樂觀,認為培養松露外林地也有機會作其他用途。(攝影/余麗姿)

陳世文的樹林發現松露子實體,雖距收成尚遠,卻讓共同參與計畫的農民充滿希望,他本人更是既高興又擔心。(攝影/余麗姿)

陳世文是目前唯一發現種出松露子實體的農民,他興奮拿出手機裡照片,「這個(松露)0.5公分大。」松露計畫助理王育嫺笑著修正:「是0.1公分啦。」2年前松露團隊在陳世文的菌絲樣本中發現松露,團隊成員、參與計畫的高麗菜農大為振奮。

身兼部落生態導覽員的陳世文常與遊客分享松露故事,「我帶遊客時常常會講,都有人要訂(松露)。」想到有一天能夠賣松露賺錢,眼神和話語中都透露著萬分期待的興奮。擔心有人會偷他的松露,陳世文甚至在67棵樹的林地四周圍上電網。

能否收成還待觀察  微氣候已適合松露生長

近年氣候變遷加劇,四南地區的微氣候條件也開始改變,林世斌指出,松露種植條件7至8月雨量需要多一點,10月雨量要少,根據監測初步結果,早期幾年都符合,近2至3年雨量分布改變,對於松露子實體的形成更難評估。

不過,看到高萬年種了6年的青剛櫟樹,結出的青剛櫟果實紛紛落地,地上冒出一棵又一棵的樹苗,拔起其中幾棵仔細觀察根部,赫然都已成功染上松露菌絲,不再需要實驗室培苗,顯示種樹後形成的微氣候環境已經適合松露。

松露菌絲已感染新生樹苗根系,顯示松露菌能適應當地氣候,在林下土壤擴散。(攝影/葉小慧)

高麗菜亟需光照,與林木形成對比,兩者的水土保持能力也一目了然。(攝影/余麗姿)

青剛櫟和板栗為臺灣原生的殼斗科植物,是闊葉林重要主角,林木具有水土保持、碳吸存等功能,又可育養被認為具藥用價值的「栗寄生」等寄生植物,並提供果實食物、環境,和臺灣黑熊等野生動物伴生共存。四南地區原屬於中低海拔森林地帶,高麗菜田中種樹,有機會改善當地的水土保持與生態,松露若能收成的話則是建立一個全新產業了。


松露小辭典

松露的生長條件一般包含三項:宿主樹、合適的土壤及氣候條件。松露生長在地表下10至20公分處,附著在松樹、櫟樹、橡樹等殼斗科植物樹根下;最佳的土壤為石灰岩基質,具弱鹼性(pH值在7.8~8.2),排水透氣性要良好;此外春季需求雨水,夏季要乾熱與一定水分,冬季氣溫要低,因為需求纖細複雜的氣候因素,松露的人工栽培相當困難,只能在局部微氣候(Microclimate)或地方氣候(local climate)符合的地方生長。
松露菌絲感染樹根後,細小根毛與樹根共生形成菌根,一定時間後形成性別分出公母,交配形成子實體,子實體成長為塊狀,就是大家認知的松露。松露從土壤中吸收水分、礦物質等營養元素為宿主提供養分,同時利用樹木的光合作用於根部所製造的碳水化合物作為自己生長的養分,雙方和諧相處,提高了樹木的存活能力,維護生態系統的穩定。

微氣候小辭典

微氣候(Microclimate)是指一個小尺度的氣候狀況,範圍可以從幾平方公尺以下到幾平方公里;局部氣候、地方氣候(local climate)的意義雷同,但指涉的地理範圍較大。因為「小」與「大」是相對概念,對它們指涉的具體範圍並沒有很清楚的界定,通常描述微氣候或局部氣候時,是與周遭大尺度的氣候,如全球性或東亞地區氣候狀況有所差別的小型地理區域。人造建築如都市、水壩,自然環境如土壤、植物等,都會影響一個小區域的微氣候,例如熱島效應。


林存農本》專題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