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75 文章

【青出於農】組團隊轉作秈稻,共產共銷創商機

因為「與其一個人走,不如多點人一起走」的想法,蘇程隆、胡育健、蘇浤鈞與董家榮等人,從單打獨鬥進而組成團隊,在稻米品種的選擇、栽種、採收、烘乾、後續碾製和選別、包裝,步調齊一、品質一致,共產共銷「禾義米」,創造商機。

卓溪歡樂耶誕城,「農機法拉利」任你抽

耶誕節將近,交換禮物正夯,抽到什麼才令人羨慕?花蓮縣卓溪鄉公所今(22)晚舉辦的「聖誕趴」,鄉公所特別貼心準備有「農村的法拉利」別稱的四輪農用搬運車,和農作用的耕耘機、除草機,抽到的農友可以直接開回家。

農舍與農業設施目的大不同,農委會再駁宜蘭縣:不能合併審查

「宜蘭縣農業用地申請興建農舍及農業設施容許使用審查辦法(草案)」明天將召開公聽會,宜蘭縣府大玩數學遊戲,本來農委會規定農舍最多只能佔農地面積10%、農業設施不超過40%,宜蘭草案卻把農舍與農業設施面積合併計算,只要不超過40%即合法

楊梅嬤學烏克麗麗,人生旅途多才多藝

在一般人的想像中,農會開辦的「老人學習班」只是聊備一格、讓老人家消磨時間而已,但楊梅區農會一群樂齡阿嬤卻顛覆這樣的想像。

培訓最萌「見習農神」,田裡拔蘿蔔學食農

陽光灑進農田裡,伴隨著蝴蝶飛舞,一個個孩童蹲在地上。「小朋友,聽蘿蔔阿姨這邊——」高雄美濃同心園有機農場主人胡惠玲放大嗓門,對著專注看著眼前白玉蘿蔔的孩童,細細說明田間作物,指引他們握緊拳頭尋找比自己手還大的白玉蘿蔔。

【青出於農】原來農業沒有那麼浪漫——那羅有機青農經驗談

打卡上班,是公司派任務;從事農業,出考題的卻是大自然。這可不像仁慈、寬厚的老闆,大自然提出的難題一籮筐,農業新鮮人若缺少心理建設,下定決心接受挑戰,很容易就跟這產業說再見。

縱谷養生新三寶:當歸、丹參、紅糯米

無論飲食風潮如何改變,養生飲食永遠不退燒。過往臺灣使用的中藥材如當歸、丹參多以進口為主,有農藥殘留和重金屬超量疑慮,近年在花改場與農民的努力下,宜蘭、花蓮也加入了生產行列

解密氣候變遷,從森林氣象做起

極端氣候影響農作物,住在山上的植物和動物感受更深,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發現,過去 10年,宜蘭平地降雨天數減少 3.3天,年降雨量增加 19.83釐米,山上的降雨天數卻增加了 6.2天,年降雨量大幅增加了 139.44釐米,山地多雨及降雨日數的增加,可能是造成宜蘭地區近年容易澇害的主因。

高麗菜醃漬技術技轉,農產加工更加值

三星地區農會日前與農試所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技轉「低鹽乳酸發酵技術」,利用臺灣本地菌種發酵,減少高麗菜醃漬過程的用鹽量,醃漬過程鹽巴濃度僅 0.2%

改制後預算受各界監督,讓水利會運作透明化

農委會規劃將農田水利會改制為公務機關,引發不同評價,掌握南臺灣灌溉水重責大任的嘉南農田水利會則大表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