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81 文章
placeholder-light

【優秀農業人員】范美玲:與農友搏感情,力推花蓮生態農業

今年 7月,花蓮區農業改良場首開公門之先, 成為臺灣第一個加入「國際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The 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 for the Satoyama Initiative, IPSI)」的政府部門會員, 而其提報的案例「水田多樣性新指標」,因其論述清晰、研究創新,更在十月獲得IPSI 秘書處肯定,指定為參考成範本供他國參考,為臺灣掙足面子。

韓玉山:日本鰻苗產量大崩潰,產業喪鐘恐不遠矣

今年日本鰻苗捕撈季已經過半,目前為止的產量創下歷史新低,已凸顯鰻魚資源保育是「迫在眉睫」的問題。本文作者韓玉山教授為財團法人臺灣區鰻魚發展基金會董事,在此刻產業與天然資源雙雙面臨危急存亡之際,提出可行的開源節流方向。

「橘代蜂華」田園饗宴,到東山體驗一日農夫

臺南市東山區一群默默耕耘友善環境農業的農友,民國104年組了五酷山農團,彼此相互學習、鼓勵及支持。日前舉辦「橘代蜂華農事體驗活動」,由蜂農詹承霖和椪柑農鄭文福帶領民眾認識農業生態,體驗農村在地的生活樂趣。

南投縣信義鄉同富村臺大實驗林和社營林區後方坑谷發生土石流,土石往下游直衝而下,一排民房的一樓首當其衝,背牆與門窗,幾乎都被土石貫入。

【老照片說故事】「土石流」一詞何時開始廣為人知?1996年重創新中橫的賀伯颱風

1996年7月31日至8月1日賀伯颱風來襲,規模達到7級暴風,半徑高達350公里,暴風範圍籠罩全臺,當颱風穿越臺灣中部時,由於行進速度緩慢,長時間帶來大量豪雨,造成各地嚴重災情。

placeholder-light

【飽讀好書】東京甘味食堂——葛餅之旅

老字號甜品店吸引人的不只是昭和時代傳承至今、懷舊系日式甜點,還有充滿人情味的氛圍。試著放慢步調,以暖心暖胃重新認識東京日常生活風景。

【青出於農】重回大海接家業,養出東北角瑰麗貢寮鮑

提起貢寮,許多人第一個想起的,不外乎是每年在海灘上舉辦的音樂慶典——貢寮海洋音樂祭,但其實,這裡所養出的、並稱為「貢寮鮑」的九孔與鮑魚才是最佳代言人。

【青出於農】組團隊轉作秈稻,共產共銷創商機

因為「與其一個人走,不如多點人一起走」的想法,蘇程隆、胡育健、蘇浤鈞與董家榮等人,從單打獨鬥進而組成團隊,在稻米品種的選擇、栽種、採收、烘乾、後續碾製和選別、包裝,步調齊一、品質一致,共產共銷「禾義米」,創造商機。

卓溪歡樂耶誕城,「農機法拉利」任你抽

耶誕節將近,交換禮物正夯,抽到什麼才令人羨慕?花蓮縣卓溪鄉公所今(22)晚舉辦的「聖誕趴」,鄉公所特別貼心準備有「農村的法拉利」別稱的四輪農用搬運車,和農作用的耕耘機、除草機,抽到的農友可以直接開回家。

農舍與農業設施目的大不同,農委會再駁宜蘭縣:不能合併審查

「宜蘭縣農業用地申請興建農舍及農業設施容許使用審查辦法(草案)」明天將召開公聽會,宜蘭縣府大玩數學遊戲,本來農委會規定農舍最多只能佔農地面積10%、農業設施不超過40%,宜蘭草案卻把農舍與農業設施面積合併計算,只要不超過40%即合法

楊梅嬤學烏克麗麗,人生旅途多才多藝

在一般人的想像中,農會開辦的「老人學習班」只是聊備一格、讓老人家消磨時間而已,但楊梅區農會一群樂齡阿嬤卻顛覆這樣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