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出於農】組團隊轉作秈稻,共產共銷創商機

內容提供/ 《鄉間小路》 文、攝影/ 余世芳

因為「與其一個人走,不如多點人一起走」的想法,蘇程隆、胡育健、蘇浤鈞與董家榮等人,從單打獨鬥進而組成團隊,在稻米品種的選擇、栽種、採收、烘乾、後續碾製和選別、包裝,步調齊一、品質一致,共產共銷「禾義米」,創造商機。

尋找志同道合的夥伴

為了有更多時間陪伴小孩成長,蘇程隆6年前頂讓已經營多年的日式涮涮店,選擇回到了家鄉臺南善化務農。

做為「農一代」,蘇程隆從零開始,談及從農之初的辛苦,他坦言,「心情是有些不愉快。」想著那些不斷微調田間管理方法付出的心力,為了做出成績,咬著牙也得撐過去。

而隨著農法日益純熟,也推出自創品牌,蘇程隆開始思考,下一階段勢必要創造新的價值,他解釋:「與其一個人走,不如多個人一起走,因此要組織化。」他除了加入臺南青農聯誼會,並評估商品市場打開後,產量也得跟著增加,「要互相合作,結合每個人的專長,形成一個團體,才能把餅做大。」於是他開始將志同道合的農友拉進來。

原本在官田工業區工作的蘇浤鈞,不喜歡工廠規章的束縛,雖然務農需要更高自我要求且不做就沒有收入,但衝著「比較沒人管」的理由,他在十二年前開始從農,先是幫人代耕噴灑肥料、農藥,看多、看久後,懂得一些門道,村裡老人家也勸他自己下田做,他即在8年前轉而「自耕」。

約莫此時,原本跟著老闆南北各地施作自動倉儲工程的董家榮,因工廠外移能接到的工程日趨減少,加上父親往生,他也不打算再繼續四處奔波,最後也回到家鄉務農。

「我們從小就鬥陣啊!」當蘇程隆向他們提出合作的計畫,董家榮與蘇浤鈞兩人本著多年同庄的情誼,也認同「改變,讓受益更高」的想法,沒有太多的考慮,就接受了蘇程隆的邀請。

團隊成員之一、住在官田的胡育健,4年前還是製造進口車大燈塑膠射出的熟練工人,技藝精湛且資深,卻因想突破職涯發展的瓶頸,父親又遭逢意外,而決定轉行當起農夫。他說兩年前就已經開始思考如何做才能賺更多的錢,因此他始終抱持開放的態度,「只要有利潤,可以創造更多商機,都可以合作。」這想法與蘇程隆不謀而合,成為團隊一員。

蘇程隆設置冷凍庫冰存有機米,以確保有機米送到消費者手上的新鮮度。

團隊共同生產的主力產品:台農秈22號米

蘇程隆解釋,他們所在的牛庄主要生產作物以糯米與胡蔴為主。但是糯米市場相當依賴端午時節,跟蓬萊米相比,使用量是天差地別,對於習於栽種糯米且僅依靠糧商收購的農民而言,因為不易找到其他銷售管道,多數農友較不願意改變現狀。

董家榮在旁補充說,他父親就是專門種植糯米,但即使到了現在,成本不斷上漲,糧商收購價卻是十幾年來不曾調漲,縱使他與蘇浤鈞採用無毒友善農法栽種糯米,價錢也不會因此提高。

「所以,如果能藉由台農秈22號這個品種的稻米,創造出商機,收入就能提高,也可以取代糯米種植。」蘇程隆這麼說,而董家榮與蘇浤鈞,即是因此開始轉作秈稻。

蘇程隆再進一步說,雖然稻米市場競爭相當激烈,「但稻米畢竟是主要的糧食,市場還是比較大。」著眼於此,團隊一同著力於秈稻,並由他以約高於市場一般收購價的4成保價收購,創造「禾義」品牌叩問市場。

而為什麼選擇台農秈22號米呢?蘇程隆解釋,台農秈22號即是在來米,「在來米的澱粉質含量較低,老人家或消化系統較差的人食用,比較不會胃脹氣。」加上亦屬於香米,市場的接受度更高;此外,他們強調採用無毒友善農法耕作,並通過311項藥物零檢出。

團隊目前栽種台農秈22的規模,以今年度甫結束的一期統計,生產面積達十萬公頃,碾製成白米的產量達到兩萬公斤。蘇程隆評估,以團隊契作的面積加上管理技術,要達到全年生產十萬公斤的規模並不困難,對於未來市場他是樂觀期待,但也表示目前在生產上仍是要走得踏實一些,穩紮穩打才能站穩腳步。

團隊共同生產稻米。

各自精進農法,也能透過團隊統一品質

團隊成員皆是中年轉業後成為農夫,從農之路總得先經歷一段摸索,因此,他們各自也發展出一套如何快速增進技能的方法。

蘇浤鈞表示初期實際下田耕作遇到問題不懂如何解決,會直接開口問鄰田老農,但一人一種回答,甚至有的還不老實說,他會結合自己的經驗,再想辦法融合各方說法。

後來,他甚至騎著機車在田間到處晃,旁人瞧著,以為他閒著沒事,其實他是在作田間觀察,用心記錄農友何時施肥、用什麼肥以及有什麼成效。

與蘇浤鈞不同,胡育健的作物種類繁多,整年難有農閒,幾乎日日都在田裡忙栽種、採收,因此只能趁農閒時學習農法。他盡量挑選易栽培管理作物,不用太專業也能學得起來、做得好,他認為,「只要能比其他農民更用心,就能突出自己產品的優勢。」

同樣曾向庄內老一輩請益農法,但蘇程隆另外學到EM菌(有效微生物)栽培法。他採用1982年由日本比嘉照夫教授研發的EM菌自製堆肥,施用於以有機農法種植的台中194號米與台農秈22號米上;不過他解釋,因團隊成員非每人的農地都有通過有機驗證,為求品質一致與避免消費者混淆,他原本的有機農田就不再栽種台農秈22號米,與其他成員共同採用無毒友善農法來生產。

蘇程隆以 EM 菌自製堆肥,白色部分即是菌絲。

雖然每個人從農時間與學習過程並不相同,且各有精進農法的撇步,但蘇程隆認為,正因為彼此志同道合,且較年輕,願意創新、改變的想法一致,只要有時間,三不五時就會聚在一起泡茶交流與討論。

與其他團隊頂多是做生產前教育的契作模式相較,他認為,「當真正落實時,農民會不會配合那還是個問題?」而他們這個團體因是以當地人為主,田地相近,可方便監督,且經常性地聚會更能知道下一步的耕作方向要如何調整,如此一來,台農秈22的田間管理方法會逐步趨同,品質就能一致。

蘇程隆接著說到,團隊栽種台農秈22是統一育種,再交由專業苗場育苗後,再同批插秧。採收後,為避免在烘乾廠混到其他農友的米,會在進廠前,特別請對方先清潔過,讓成員這期的台農秈22就輪流只用這台機械烘乾。

接下來的流程,更不馬虎。蘇程隆認為,「真正在生產的人,還是希望能將高品質的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上。」因此除了自掏腰包設置碾米室,並添購百萬等級選別機,更符合CNS的分級標準,「起碼視覺上也是一種享受。」

至於團隊共同生產的台農秈22號米,以共同品牌「禾義米」對外販售。行銷工作則交由蘇程隆負責,他表示,因臺南青農聯誼會與電信業者的購物平台合作,「禾義米」即可藉由此一通路拓展市場。

從農不簡單,團結才有力

如董家榮感嘆務農會遇到被盤剝的問題,蘇浤鈞所說,頂著大太陽工作的辛勞,讓從農之路不能簡單看待,胡育健更認為,回來務農是沒有回頭路,像他如此非屬「農一代」的青農,務必要做好為了租農地、買農機而四處找錢當「創業」資本的心理準備。

蘇程隆表示,若想務農必須先認識農業的現實面,如菜土菜金及為了穩定物價而壓抑農產品價格等問題,因此,他認為新一代農民要有新思維、新格局,要組織化,團結才有力量,能共創商機,「也能把聲音傳達到政府單位,共同解決農業發展問題。」

青農簡歷

蘇程隆、胡育健、蘇浤鈞、董家榮

團隊合作時間:2016年至今

代表作物:稻米,品種以台中194號、台農秈22號、台南11號為主。

特殊事蹟:第三屆百大青農團體組

聯絡電話:0970-904-669(蘇程隆)、0921-675-487(胡育健)

相關資訊

禾義在來香米秈22號

地址:牛庄好農 臺南市善化區牛庄里73號(蘇程隆)

育健幸福農場 臺南市官田區渡頭里200號(胡育健)

網站:「牛庄好農」、「育健幸福農場

(本文轉載自《鄉間小路》2017年10月號,原文標題為〈志同道合,向前同行 和義在來香米秈2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