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雜誌7202立體書封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2年2月號 地方養成記-創生產業正循環

人與土地的連結從哪裡開始?當一條溪流引入圳道盈滿稻田,農民將秧苗穩穩插入田土;當海女閉氣潛入10公尺深的海水中,只為找尋足以支持生活所需的海產;當人們特地前往農村,就為看看團購多回的農特產生長在什麼樣的環境。連結其實一直都在,只是生活形態變了,變得不再容易看見需求與土地之間的關係。發揚土地價值的農漁村和第一線生產者,是時候拉回眾人的目光了!一起讓故事重新流進每個人心中;檢視地方的特色與缺口,找出凸顯自我價值和經濟發展的方式。

封面故事
【臺灣農遊樂6】來去漁村住一晚!大小港邊 熱帶漁林

大小港邊熱帶漁林(以下簡稱大小港邊)的創辦人鄭佑軒笑道,他顛覆一般對於返鄉青年「捨棄」便利的繁華城市後回到人口老化偏鄉「重新開始」的印象,因為對鄭佑軒而言,返鄉從來就不是一對一的抉擇,而是一加一的效果。

封面故事
【臺灣農遊樂5】薑麻園休閒農業區 用地方特色領航農業區的永續發展

薑麻園休閒農業區為苗栗縣大湖鄉的客家山村,因環境適合薑的生長,早年生產優質薑種,提供給下游薑農;亦種植桃、李,以較低價賣給盤商。因利潤微薄,加上山上缺工,為增加收益,1983年涂兆榮、彭麗貞夫婦返鄉創立該區首家觀光果園,鄰里紛紛跟進;隨著下一代陸續返鄉,慢慢轉型為整合一、二、三級產業的六級化農業。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自己的缺工自己救,桃園青農首組機械工班互助合作社

桃園市9位青年農民今天成立全臺第一間農機互助合作社,首任理事主席陳士賢表示,社員們分別種植水稻、茶葉、蔬菜等等,共有十數台農機,由於生產作物不同,農忙期錯開,機具人力互相支援,大大提高生產效率。今年預計再招募15位生力軍,訓練農機操作技能,期望在臺灣原有單一作物代耕的模式外,走出一條整合在地資源,提升生產效能的力抗缺工新模式。

新聞
【青出於農】打造青年返鄉的農業起家厝

在這裡,有一群平均年齡不到 26歲的青農,茂和農園就他們踏入農業夢的「起家厝」。而羅秉諺、張婉儀和其他農園夥伴日日穿梭田間,耕耘有機小黃瓜及其他有機葉菜的農作工事,也耕耘返鄉從農的夢想。

新聞
【青出於農】組團隊轉作秈稻,共產共銷創商機

因為「與其一個人走,不如多點人一起走」的想法,蘇程隆、胡育健、蘇浤鈞與董家榮等人,從單打獨鬥進而組成團隊,在稻米品種的選擇、栽種、採收、烘乾、後續碾製和選別、包裝,步調齊一、品質一致,共產共銷「禾義米」,創造商機。

新聞
青農笑了,苦瓜也甜了——苦盡甘來的種瓜達人

「看苦瓜每天在長大,快到『ㄟ驚人』!」操著臺語口音、露出招牌笑容,2017產銷履歷達人溫偉毅穿著「嘉義青農」的制服,拿著一顆顆碩大的白玉苦瓜

新聞
【維吉達尼】之三:沒有農戶參與,就沒有真正的合作社

維吉達尼創立的第二年,在喀什蘭幹鄉發起成立農民合作社,阿穆擔任合作社理事長,馬木提老人被聘為技術顧問,穆合塔爾也成了第一批加入的農戶,並擔任核桃組組長。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藺草文化新面貌,農村再生活化社區產業

遠在苗栗苑裡的「藺草之鄉」山腳社區,保有早期苑裡特殊的藺草產業工藝技術,並致力推廣藺草編織、磚雕藝術,更保存珍貴的百年日治時期宿舍群,讓社區成為苗栗最具歷史及文化的旅遊地點,帶動社區休閒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