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81 文章

工程治理如何兼顧生態友善?林華慶:納入公民參與是關鍵

面對工程與生態的衝突,林務局集水區治理組組長王昭堡表示,107年林務局國有林治理工程全面推動生態友善機制,各林管處成立工作圈與專家學者討論治理工程的必要性及現場狀況,並進行生態檢核評估施工面向,希望讓工程既有安全性,也能兼顧生態。

農民職災保險大家談:透過試辦蒐集問題滾動修正,完善從農保障體系

鄭雅文解釋,她雖然很支持農委會力推職災保險,但農民職業傷病問題通常比一般勞工還嚴重,若單獨分立放在農委會負責,未來恐怕造成財務負擔沉重,再加上既有勞動體系都有勞檢人力的設置,農業職災保險特別分立由農委會負責,「未來農民發生職災誰來檢查?」

誰才是污染的源頭?美國玫瑰畝農場召回2億顆雞蛋,污染事件的省思與剖析

科學家通過鑑定細菌表面的結構,將沙門氏菌的類型分類為上千種血清型。自1962年以來,美國的公共衛生科學家利用血清分型,將導致人類生病的沙門氏菌病例,與可能是相關的類似細菌聯繫起來,作為清除病原的依據。從此,血清分型一直是沙門氏菌感染公共衛生監測的核心;就歷年的案例來看,確實達到找尋病原、控制疾病散播的效果,進而落實管理源頭的預防措施。

應積極推動農業收入保險,降低農民遭遇天災與產銷失衡風險/楊明憲

長年研究農業保險的逢甲大學國際貿易系教授楊明憲表示,發展農業保險等同建立臺灣農業所得安全網,是臺灣農業發展必經之路。

榮景不再?解構白河蓮子產業:缺工、替代效應、技術成本過高,潛在問題導致銷售趨緩

自從來到臺南這個農業大縣後,對許多事情真是開了眼界,其中一件事是:原來台灣生產的蓮子只賣生鮮,乾蓮子一定是進口的。其因在於,生鮮蓮子在臺灣一直都是供不應求,即便臺灣市場也有乾蓮子的需求、銷售狀況也好,卻因產量不足,因此產地端遲遲無法發展乾燥加工。

農場管理轉型怎麼轉?「科技務農」善用數位軟硬體,跟緊下一波農業革命

農作物對農民來說就像自己的孩子,巡田是每天例行公事,但是當你有100多公頃甚至上千公頃的田,要怎麼知道哪些孩子已經喝過水、吃過肥了呢?不是只有大農才應思考如何管理,即使只有幾分地的精緻農業,也有可能面臨人力不足的問題,不同型態的農業如何善用各項軟、硬體來提升經營效率,將是農場管理轉型的關鍵。

【發現臺灣農業競爭力】彩色甜椒打通超市通路,年收百萬靠「創意合作」

第27班生產主力為彩色甜椒、地瓜葉、青花菜,均不算高單價農產品,卻能締造年收百萬元的佳績,難能可貴。班長莊志銘說,全班產出半數以上送交連鎖超市,全聯福利中心、台灣楓康超市、Costco好市多等都是合作夥伴,通路穩定,班員因而不用掛心市場波動,可心無旁騖專注田間管理,只要顧好品質,產出越多,收入越多。

美國密西根州安娜堡市共生社區探訪記:共勞共食,分享人情,我的社區我做主

7月1日,我們來到密西根州安娜堡市郊外的三個共生社區「Sunward」、「Great Oak」和「Touchstone」參加導覽。剛好社區都在準備共同晚餐,而且都還有多餘的位置,我們最終選了來自香港的主廚Sisley準備的菲律賓美食。主菜是菲律賓風味的馬鈴薯燒雞肉、蔬菜沙拉、烤蔬菜和洋蔥炒豆角,主食是一大鍋白米飯。

【飽讀好書】《第三種猩猩(經典普及版):人類的身世與未來》

在大躍進之前,人類的文化在數百萬年來前進的速度像是蝸牛那麼緩慢,這種速度受到遺傳變異的支配。只有突變出現,才會讓我們的文化和行為產生改變。

火車即將靠站,阿里山林業鐵道將推沿線旅遊

阿里山林業鐵路今年7月由林務局收回自營。新成立的專責單位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處長黃妙修表示,未來阿里山鐵路將擺脫單純將旅客送上阿里山的運輸思維,透過跟沿線社區合作,讓遊客沿路下站玩,這站到梅山鄉太興社區品茶,下一站到十字社區吃野生愛玉,讓阿里山林鐵發揮人文旅遊思維的歷史隧道,最快在今年8月份,主題式郵輪列車就會啟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