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75 文章

藥毒所獲韓國海外實驗室認證,輸韓芒果通關省一週

更重要的是,成為韓國認可的海外實驗室後,農民或貿易商可在芒果外銷蒸熟前,就先送交藥毒所檢驗,費雯綺說,若檢驗結果合格,業者便可直接蒸熟輸韓;若不符合韓國標準,業者還可將這批芒果外銷到其他國家或是內銷,減少許多損失。

再訪楊明憲:現行單一作物收入保險只是過渡,農場總收入保險才是終極目標

另外,目前政府預計編列的農業保險基金預算為50億,楊明憲表示,農業保險基金的設立是未來確保農業保險順利運轉的關鍵,在過去歷年最大天災災損達到360幾億加上其它產業損失,建議應該以最大損失的角度,將預算拉升到500億。楊明憲表示,如果以50億來做,這個保險基金未來風險承擔能力令人擔憂,恐怕不足以表現政府推動農業保險的決心。

橫跨產官學、超過40場專題研討,「第二屆國際農漁畜技術展」7/26台北世貿一館登場

「亞太區農業技術展覽暨會議」匯集來自19個國家、210個參展商,展出逾400個攤位,主打技術面、可達到產業升級為目標的展覽品項,打造國際專業貿易洽商平台。

棗果去籽超省力,高雄場進一步研發「氣輔式小果實去籽機」,將辦理技轉供產業運用

高雄場也表示,為配合推動農委會「產銷調節策略三箭」的其中一環:加工,同時加速推行研發省工農機具及輔導小農進行農產加工的政策,場內特別積極投入果實去籽機械開發,包括近年從手動及電動果實去籽機械開發與授權,到今年3月發表有專利的轉盤氣輔式棗果去籽機,以及這次再度推出的氣輔式小果實去籽機,都是讓去籽加工過程可以更加省工,並達到提升產品價值的目的,藉此發揮產銷調節,又能增加農家收入。

工程治理如何兼顧生態友善?林華慶:納入公民參與是關鍵

面對工程與生態的衝突,林務局集水區治理組組長王昭堡表示,107年林務局國有林治理工程全面推動生態友善機制,各林管處成立工作圈與專家學者討論治理工程的必要性及現場狀況,並進行生態檢核評估施工面向,希望讓工程既有安全性,也能兼顧生態。

農民職災保險大家談:透過試辦蒐集問題滾動修正,完善從農保障體系

鄭雅文解釋,她雖然很支持農委會力推職災保險,但農民職業傷病問題通常比一般勞工還嚴重,若單獨分立放在農委會負責,未來恐怕造成財務負擔沉重,再加上既有勞動體系都有勞檢人力的設置,農業職災保險特別分立由農委會負責,「未來農民發生職災誰來檢查?」

誰才是污染的源頭?美國玫瑰畝農場召回2億顆雞蛋,污染事件的省思與剖析

科學家通過鑑定細菌表面的結構,將沙門氏菌的類型分類為上千種血清型。自1962年以來,美國的公共衛生科學家利用血清分型,將導致人類生病的沙門氏菌病例,與可能是相關的類似細菌聯繫起來,作為清除病原的依據。從此,血清分型一直是沙門氏菌感染公共衛生監測的核心;就歷年的案例來看,確實達到找尋病原、控制疾病散播的效果,進而落實管理源頭的預防措施。

應積極推動農業收入保險,降低農民遭遇天災與產銷失衡風險/楊明憲

長年研究農業保險的逢甲大學國際貿易系教授楊明憲表示,發展農業保險等同建立臺灣農業所得安全網,是臺灣農業發展必經之路。

榮景不再?解構白河蓮子產業:缺工、替代效應、技術成本過高,潛在問題導致銷售趨緩

自從來到臺南這個農業大縣後,對許多事情真是開了眼界,其中一件事是:原來台灣生產的蓮子只賣生鮮,乾蓮子一定是進口的。其因在於,生鮮蓮子在臺灣一直都是供不應求,即便臺灣市場也有乾蓮子的需求、銷售狀況也好,卻因產量不足,因此產地端遲遲無法發展乾燥加工。

農場管理轉型怎麼轉?「科技務農」善用數位軟硬體,跟緊下一波農業革命

農作物對農民來說就像自己的孩子,巡田是每天例行公事,但是當你有100多公頃甚至上千公頃的田,要怎麼知道哪些孩子已經喝過水、吃過肥了呢?不是只有大農才應思考如何管理,即使只有幾分地的精緻農業,也有可能面臨人力不足的問題,不同型態的農業如何善用各項軟、硬體來提升經營效率,將是農場管理轉型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