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81 文章

讓部落孩子學部落事,花蓮吉拉米代以旅遊推動部落永續發展

位於花蓮縣富里鄉豐南村的阿美族部落「吉拉米代」(Cilamitay),擁有全臺首個受文資法公告登錄的農業文化地景,2016年還獲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全球百大綠色旅遊地選拔」殊榮。負責推動部落事務的花蓮縣富里鄉豐南社區發展協會近年除推出在地遊程,也針對國中以下的孩子開辦「小小解說員」訓練課,陪伴缺乏教育資源的孩子成長。讓孩子認識在地野菜,抓魚、生火,同時當起部落導覽員,向遊客介紹自己的家鄉,培養自信,以自己的部落文化為榮。

產業團體呼籲遠洋漁業裁罰應有彈性,漁業署:會加強提醒

社團法人臺灣鮪延繩釣協會秘書長何世杰認為,政府不應將未填寫卸魚預報的船隻直接判定為重大違規,應調查漁民是否有洗魚犯意、卸魚地點等資訊,作為裁罰佐證。

迎向國際挑戰、創造小國大農業,「第四屆南方農業論壇」8月開放報名

過去3屆論壇主題聚焦農業六級產業化的實踐做法或案例分享,帶動小農和農企業從一級生產端的思維,升級至農產品加工與品牌化服務的階段,現今臺灣農業已經與時俱進,累積的實力創造進軍國際市場的契機,因此,本次論壇根據產業最新趨勢,規劃分別為「小國大農業」、「新南向」、「地方創生」、「智慧農業」、「黃金農企」等5大主題,邀請來自荷蘭、日本及馬來西亞及臺灣產業專家與會交流,將國際實務經驗帶入台灣,刺激本土農業創新發展。

10億蟳蟹商機!水試所研發「鋸緣青蟹」人工繁養殖技術

吳育甄表示,水試所海水繁養殖中心擁有土池魚塭及室內育苗池等操作設施,並掌握多種海水魚類育苗技術,但要如何讓鋸緣青蟹繁殖技術商業化,所有實驗流程得先符合現場操作,希望能進一步穩定蟹苗生產、投餵管理、池塘設計等流程,並評估符合產業市場發展需求,最快希望在2年內讓育苗技術商業化。

胸有成竹:臺灣知竹第一人陳財輝如何品頭論竹?

日本政府會設定目標,例如2020年減碳量要達成多少、木材自給率,每個部門就跟著做,我們也應該效法,比方說木材自給率幾年內提升多少、怎麼做、時間,提出完整的規劃。

「全國紅龍果優質果品評鑑會」,紅、白肉組優勝果農出爐

一年比一年盛大的評鑑會,今(2018)年共有白肉組35組,紅肉組本來預定辦理70組,因報名踴躍則擴增至100組,分別有來自宜蘭、桃園、苗栗、南投、臺中、雲林、嘉義、臺南、高雄、屏東、臺東、花蓮等12縣市的農友報名參加。參賽的果品,必須先通過農業試驗所的「農藥殘留生化快篩」,才能進入後續評鑑,再依據「果實的重量」、「風味口感」、「糖度」、「外觀」與「驗證」等5大項目進行評選。

竹東開發再起,冠軍米農盼農地能保留

莊正燈說,小面積務農無法形成產業,這些年農糧署力推「農地集團栽培經營管理中心(簡稱營管中心)」,希望整合地方的農業生產區域,發揮集中管理、運銷的效應,農糧署曾建議要做營管中心一個人至少要20公頃,如今只剩45公頃,而且這45公頃還被切成兩區塊,中間夾雜著產業用地、住宅區,試問竹東的農業未來該怎麼規劃?

擺脫獨尊高山茶思維,茶改場要用智慧農業推廣平地茶種植

臺灣茶葉一年產值上看1500億元,然去年臺灣茶葉種植面積降到史上新低11,700公頃,加上受極端氣候影響,部分茶區減產,今年茶菁收購價上揚四到六成。為幫助茶農面對缺工與氣候變化問題,茶業改良場表示,未來將推廣平地茶種植,擺脫過去獨尊高山茶的思維,並引進智慧農業的概念,以機械配合智慧軟體,協助臺灣茶農找出平地茶的新路。

起薪26K,靠辣椒水、山刀搏命,紀錄片《森林護衛隊》要幫護管員發聲爭權益

首映會後,林務局也將在各國家森林遊樂區、生態教育展示館等展開巡迴播映,《森林護衛隊》DVD也將上市發售,內含中、英、臺語三個版本,長度55分鐘,售價350元,民眾可在國家書店及五南文化廣場政府出版品展售處購買收藏。

讓退休長者也有日常成就感,「社會性園藝治療」成為日本樂齡的長照策略之一

2018年,臺灣65歲以上人口突破14%,正式進入高齡社會。臺灣2016年起試辦長期照護十年計畫2.0(簡稱長照2.0)預算增至200億元,2018年預計再增至300億元,如何確保長期且穩定的經費來源成為棘手問題。日本於1990年代採取擴大高齡社會福利政策,面對龐大經費壓力逐漸朝向「抑制給付」並轉化為輕度長照需求者自立、強化的預防服務,園藝治療即成為日本高齡者培力的重要策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