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部落孩子學部落事,花蓮吉拉米代以旅遊推動部落永續發展

文/ 林宜潔 圖片提供、首圖提供/ 花蓮縣富里鄉豐南社區發展協會

位於花蓮縣富里鄉豐南村的阿美族部落「吉拉米代」(Cilamitay),擁有全臺首個受文資法公告登錄的農業文化地景,2016年還獲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全球百大綠色旅遊地選拔」殊榮。負責推動部落事務的花蓮縣富里鄉豐南社區發展協會近年除推出在地遊程,也針對國中以下的孩子開辦「小小解說員」訓練課,陪伴缺乏教育資源的孩子成長。讓孩子認識在地野菜,抓魚、生火,同時當起部落導覽員,向遊客介紹自己的家鄉,培養自信,以自己的部落文化為榮。

課本沒有的部落來教,建立連結也創造自信

「這個課程是讓部落長輩當老師,教小朋友種田打獵等在地知識。」長期陪伴部落成長的國立東華大學環境學院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李光中表示,部落生活不易,很多小朋友都是隔代教養或者單親,沒有太多學習資源。藉由「小小解說員」的課程,孩子除了有人陪伴,還學習很多在課本上沒有教的部落知識。

花蓮縣富里鄉豐南社區發展協會王佳涵指出,小小解說員的學員大部分都是國中以下的部落青少年,課程多在週六等假日時間進行,目前約有10多位,老師則是部落的長者。「當有部落長輩要去修灌溉水圳,我們就會把小朋友一起帶去。」王佳涵表示,原本單純想教小朋友學習族語與部落文化,建立同儕情感,後來發現如果讓小朋友一起參與部落的事務,擔任部落的解說員,會加深小朋友對部落文化的認同與自信,增加學習興趣。「小小解說員」計畫從2011年起實施至今,更在去年獲得中國信託「臺灣夢兒少社區陪伴扎根計畫」支持。

「小小解說員」的課程內容,由部落長輩帶著部落孩子探索部落,傳承在地知識也建立文化認同。部落導覽員宋雅各(右一),正教導小朋友認識部落的灌溉水圳。

部落裡暱稱為廣媽的部落長輩范綉英指出,部落學習的地方就在大自然。「我們帶小朋友認識在地野菜,抓魚,生火。部落很多孩子都很會爬樹。」廣媽笑著說,之前中國信託為了評估專案到場參訪,看到部落的孩子們學習生火,擔心孩子會有危險。經過與部落溝通教育理念,「後來他們也認同我們帶孩子的方式。」

解說員的課程不是為了把孩子留下來,而是建立孩子跟部落的連結。「讓孩子們深入認識部落,當他長大,即使沒有留在這裡,也會對部落有感情。」王佳涵指出,山裡的生活跟都市截然不同,許多擔任學員老師的部落長者,過去都有離鄉工作的經驗,也切身感受到原住民到外地生活面臨身份認同的斷裂挑戰。當這些長輩成為老師,一方面傳授傳統文化,教小孩部落的水路怎麼巡、菜怎麼摘,另方面也期望孩子將來不管去到哪裡,都能以自己的部落文化為榮。

引進外部資源支持產業,促進青年返鄉穩定發展

「吉拉米代」(Cilamitay),部落裡面積約一千公頃的吉哈拉艾文化景觀,是臺灣首個受文資法公告登錄的農業文化地景,2016年,還獲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全球百大綠色旅遊地選拔」殊榮,位於秀姑巒溪上游的吉拉米代部落擁有純淨水源、風景秀麗,可謂東臺灣的生態旅遊秘境。

吉拉米代部落裡的吉哈拉艾農業文化景觀,以在地族人順應天然地形開墾約20餘公頃的水稻梯田為中心,亦皆以有機方式耕作。(攝影/林宜潔)

王佳涵指出,雖然吉拉米代在2008年起就開始推動生態旅遊,但一直到2016年,都必須要15個人以上的團體才能預約參訪,因為申請勞動部「多元就業計畫」擴充人力與經費,吉拉米代的部落遊程去年開始穩定上線,推出一天與兩天不等的部落遊程,民眾只要上網預約,兩人就能成團,享有專屬的部落導覽旅遊。

她說明,目前團隊有七名工作夥伴,分別負責對外行銷,導覽、解說。阿美族非常善於運用野菜,還進一步推出部落限定的風味餐,旅人到部落不僅單純欣賞,還可以親手採集野菜,體驗野炊樂趣,另也有「打工換食」的旅遊選擇,吸引很多喜愛生態的遊人親子旅客,也有不少國外的遊客到訪。

旅客來到吉拉米代部落,可以跟著族人收稻、採菜,體驗部落在地生活的風情。

「產業要永續發展,人才會留下來。」王佳涵說明,產業發展與傳統文化保存對部落的永續經營同等重要。她指出,近年吉拉米代回流的青年有10多位,比起鄰近的部落多,很多人留在部落都有想做的事,也都需要舞台、需要被肯定。有些會選擇加入這個工作團隊,有些則是在家幫忙照顧農園。

現職為吉拉米代部落會議主席的陳建廣則說,回到部落原本是為了陪伴母親,看到部落裡都是老人小孩,在農忙以外,能出力的地方都會盡量協助。三年前,村裡的橋樑斷裂,他自告奮勇成為跟政府單位溝通的橋樑,後來被部落長者推選為部落會議的主席。「我雖被推選成部落會議主席,頭目仍是我們部落最重要的長者。」陳建廣表示,回鄉這幾年,深刻感受到為部落付出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未來只要是對部落有益的事情,他也會很願意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