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蟲現形記!一次掌握「當歸」的病蟲害防治方法及管理

內容提供/ 花蓮區農業專訊 文/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植物保護研究室 呂柏寬

當歸為繖形花科多年生的草本保健植物,中醫上認為具有活血去瘀、調經止痛及止燥潤腸等功效,近年研究指出另有抗菌、消炎、免疫調節、細胞修護等作用。花蓮生產的當歸近期生產面積上升,過去僅於山區少量種植,如今在平地亦可見其栽培,大量種植下,病蟲害問題不斷浮出,然而臺灣的當歸病蟲害資料十分缺乏,因此整理了近年於本地當歸栽培中,常見的有害生物,並提供可行的防治方法和藥劑供農友參考。

蚜蟲Aphid

目前當歸上可發現的2種蚜蟲類害蟲,柳雙尾蚜及芹菜粉蚜,主要均集中於溫度適中之春秋兩季發生,害蟲會群聚於葉片背面或心葉吸食植物汁液,造成葉片畸形捲起,於春季時,對生育初期之當歸危害尤其嚴重,蚜蟲常集中於植株中央心葉吸食,致使葉片無法順利抽出,蚜蟲多時則會誘發煤煙病,於葉片上形成黑色物質干擾植株生長。

蚜蟲嚴重危害時誘發煤煙病覆蓋植株葉片。

防治方法:

  1. 蚜蟲發生初期,可使用第滅寧(2.4%水懸劑或2.8%乳劑)稀釋1,000倍,每隔7天使用1次,約2~3次即可,於採收前6天停止施藥。

  2. 其它免登記或有機可使用之防治資材可使用苦楝油、礦物油等,依建議稀釋倍數使用。

斜紋夜蛾 Armyworm

斜紋夜蛾,俗稱夜盜蟲或黑肚蟲,為廣寄主雜食性害蟲,週年於田間發生,以4月至10月間發生密度較高。過去當歸多栽培於山區,斜紋夜蛾並非嚴重問題,但近年平地亦開始種植,斜紋夜蛾的危害開始出現。當歸苗期時,斜紋夜蛾幼蟲會取食並切斷幼苗葉柄造成缺株,幼蟲於葉部群棲啃食葉肉殘留表皮,易使葉片乾枯;三、四齡幼蟲可將葉片食盡,並常造成類似切葉症狀,且白天多躲藏於土表,夜間才出來取食危害,不易察覺蟲體,若初期未即時防治,短期內將對當歸栽培園區造成嚴重危害。

防治方法:

  1. 整地前建議淹水數日,或整地翻犁後淹水一天,將土壤中殘存的蛹及幼蟲溺斃,減少田間蟲源密度。

  2. 園區周邊以斜紋夜蛾性費洛蒙配合誘蟲器誘殺成蟲,相隔距離約30公尺,誘蟲器懸掛高度離地面約1.5公尺。

3. 可使用納乃得、芬化利、硫敵克、可芬諾、剋安勃、賽滅寧等藥劑進行防治,施藥同時於周邊雜草堆及田埂應同時施藥。微生物製劑可使用蘇力菌,依產品建議稀釋倍數,加水稀釋後使用,並注意需於傍晚時且可增添展著劑效果較佳。

懸掛斜紋夜蛾性費洛蒙誘殺成蟲。

葉蟎 Spider mite

葉蟎又稱紅蜘蛛,體形細小,一般體呈紅色,通常棲息於當歸葉片背面,多沿葉脈產卵及吸食為害,被害部位呈白色斑點,葉蟎密度高時白斑密度亦高,使葉片呈現灰白狀,且可於植株上發現葉蟎吐絲結網,嚴重時造成葉片枯萎,影響植株生長勢。本害物集中發生於春夏季,乾燥高溫時易好發,此時當歸生長狀況亦較差,所以應於春雨或梅雨過後密切留意發生情形適時防治。

防治方法:

可使用必芬蟎、芬殺蟎、畢達本或賽芬蟎等藥劑進行防治。其他防治資材如礦物油、苦楝油及石灰硫磺等,得依商品建議濃度稀釋後使用。

當歸葉片遭葉蟎取食,使葉片顏色呈灰白。

蝸牛 Snail

危害當歸的蝸牛種類多為非洲大蝸牛,每年春夏季為其高度活動季節,於梅雨季或颱風豪大雨季節更易發現其蹤跡,喜歡取食當歸葉柄及莖基部,造成植株多處傷口,開放性傷口易造成感染,造成植株腐爛。

防治方法:

  1. 因蝸牛生態特性與水分濕度息息相關,待雨後或白天,蝸牛喜群聚於當歸植株基部,尤其炎熱之夏季,蝸牛多躲藏於此處休眠,因其較陰涼可提供遮陰,若發現時一併撿離田間。

  2. 田間土面施用少量苦茶粕,可減少蝸牛等軟體動物直接危害植株。

  3. 於田間四周或田埂施用聚乙醛餌劑,以此餌劑誘殺田區周遭蝸牛以及螺類。

蝸牛喜躲藏於當歸植株下方靠近土面莖基部附近及葉柄間。

葉斑病 Leaf spot

本病害初期於葉片產生褐色小點,逐漸擴大成橢圓形褐色病斑,病斑周圍有黃暈發生,本病害對田間當歸栽培生長影響並不嚴重,多發生於潮濕之環境,春季此時期於花蓮地區雨水較為豐沛,苗期植株稚嫩,且葉片小、數量少,若病害發生則對苗期影響較大,偶爾造成植株葉片枯萎。

防治方法:

該病害主要出現於春季,若當歸此時為苗期,則苗期管理十分重要,育苗時出現之帶病植株優先自育苗盤或苗圃移除,減少傳染的機會,而成株多發生於老葉,同樣可摘除嚴重葉片減少傳染源。

角斑病 Angular leaf spot

當歸角斑病於葉片上產生褐色斑點,且每個褐色斑點被葉脈侷限成許多細小的多邊型,常被誤認為其他因子造成的傷害,嚴重時遍布全葉且容易黃化枯萎。本病害於天氣回暖後發生,生長後期較為嚴重一開始多集中於老葉,若無妥善處理,則全株葉片皆可罹病。

防治方法:

病害發生初期均為少數幾片下位老葉,發現罹病老葉時儘快清除,防止向上向外傳播至其他健康葉片。

生理性軟腐病 Soft rot

生理性軟腐病目前推測為氣候因素引起,在採收前容易發生,病徵為植株地上部發生失水萎凋枯垂狀,因其地下部根系已壞死,莖基內部軟爛腐化,有時會發出惡臭,輕拉葉柄即容易抽出葉片,在5、6月間梅雨過後易好發,造成大量植株死亡。

當歸軟腐病莖基部呈軟爛狀。

防治方法:

栽培管理上確保田間排水正常,減少雨後根系淹水造成傷害,因通常發生於平地栽培者,若於田間發現有植株已發病,則可開始提前採收健康的植株減少損失,另外若能於前一年秋冬季提前栽種,亦可延長其生長時期,增加產量,或於梅雨季前採收完畢減少遭遇高溫及強降雨機率。

國產鮮食當歸的病蟲害目前已知種類不多,但確實會影響品質及產量,在防治上需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因此正確辨識當歸害物的種類,配合因應的防治方法或使用正確的藥劑,即可做好良好的當歸病蟲害管理。

本文轉載自《花蓮區農業專訊》第104期季刊,原文標題為〈當歸有害生物種類介紹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