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景不再?解構白河蓮子產業:缺工、替代效應、技術成本過高,潛在問題導致銷售趨緩

文、圖片提供/ 張家維 首圖提供/ 魏宗淇

自從來到臺南這個農業大縣後,對許多事情真是開了眼界,其中一件事是:原來台灣生產的蓮子只賣生鮮,乾蓮子一定是進口的。其因在於,生鮮蓮子在臺灣一直都是供不應求,即便臺灣市場也有乾蓮子的需求、銷售狀況也好,卻因產量不足,因此產地端遲遲無法發展乾燥加工。

問了一下臺北的朋友,都在哪裡看到生鮮蓮子呢?回應竟然是:「很少在市面上看見阿!」或許是因為臺灣產季不長,無法常年穩定供貨,因而即便是常打著支持在地小農的有機商店也幾乎只進乾貨來賣。再向蓮農問起,「蓮子都賣去哪裡了?」他們多數回答,多半是賣給地方盤商,也有蠻大一部份是仰賴自產自銷,「通常都是熟識的客戶會直接跟我們買。」年輕的蓮農這麼說。種植面積倘若只有幾分地,自產自銷倒也剛好。

然而我們也觀察到,以往熱銷的蓮子,今年銷售面的確較為遲鈍,與產地農友和農業圈的朋友討論可能有下列幾個原因:

一、蓮子與其他盛產水果的替代效應

今年春夏氣候是「久旱逢暴雨」。久旱的炎熱高溫,使得許多作物加速成熟,產季調節亂了步調,加上選舉年將這些議題炒作特別猛烈,各種搶救作物的新聞從香蕉、鳳梨、紅龍果到木瓜都有。

不管是做甜品,或是入菜,口感鬆綿的蓮子總能在其中發揮得恰如其分,但畢竟不是必需品,有可能在大家關注在支持果農的同時,忽略了蓮子的產季已經到了,形成農業經濟學上的替代效應。當荷包拿去購買水果、支持果農的同時,也別忘了買幾包當令的蓮子回家品嚐。

農情報告資源網雖有顯示的相關作物資訊,但卻難以推估實際的產銷狀況。

二、種植蓮子的面積較往年增加?

亦有蓮農推測,可能是因為去年藕粉銷售情況不如預期,因此有些原本種植石蓮的農友改種植湘蓮,前者為製作藕粉的加工品種,後者為採收蓮子用的品種。

然而,為什麼僅能推測,卻欠缺這些種植面積的數據資料呢?農糧署定期都會有農情調查,對於要申報「對地綠色給付—重點發展作物」的農友也會到公所申報,數據應不難掌握才是。

原來,光是蓮產業,就可以分為採收蓮子的品種、採收蓮藕的品種,以及加工成藕粉的品種,因此進而可細分成3種不同的產業。然而在農情調查以及農民的申報當中,只會統一登記為代號443的「蓮藕」,因此難以掌握每年蓮子的種植面積,即便青農有心想去了解種植面積進而推估產銷狀況,也遍尋不著較為精確的數據。

期待政府高層能在系統上稍加調整,使得蓮子產業的農業統計數據更具意義。

三、蓮子產業缺工情形依舊

蓮子的採後處理包括:脫蓬、去殼、去膜、去芯,其中去膜最為困難。而進口蓮子的芯會稍大,就是因為是用機器去芯的緣故。兩難的是,對農機研發業者來說,規模不大使得他們不敢輕易投入研發;但正是因為欠缺自動化的採後處理,才使得臺南白河的蓮農不敢擴大種植面積。

而白河目前仍是蓮子的最大產區,每年到了產季往往急需蓮子的撥工,在人力供不應求的情況下,人力成本自然而然地往上增加。縱使貴為全台最大產區,成本卻降不下來,難以形成規模經濟的效益,相較其他產區,白河蓮農也許更為辛苦、負擔更大。

不過,白河的農友為了尋求蓮產業的升級與出路,還自行組團到中國了解對岸的產業發展,進而發現中國針對蓮子的採購處理,早已有一套半自動化的採後處理流程。反觀臺灣,卻無採後處理機器設備的奧援。農友認為我們絕對有研發技術,甚至能更優於中國,但卻礙於市場不大,研發者恐無利可圖,問題的解決還需政府單位對在地產業多加支持。

可採收蓮子的湘蓮。

四、管理技術研究付之闕如

農友曾說,「臺灣農業最大問題不是行銷,沒有好的基礎,再多行銷都只是虛胖。」用這句話來描述蓮產業的現況,更是再貼切不過。畢竟,農委會試驗改良場一直欠缺這方面專門的研究員。

因為欠缺栽培管理技術的作業手冊,蓮的種植方式通常都從老一輩的經驗而來,年輕的農友再憑自己的觀察加以調整,「老實說,就是有點土法煉鋼」,一位蓮農這麼說道。蓮子的種苗,也都是農民自己留種,或是看誰家的蓮子種得比較好,就去跟他買來做為隔年的種苗,因此欠缺健康種苗制度的建立,使得農友很可能播下帶病的種苗而不自知;也有農民觀察到,有的蓮田有根部爛掉、葉子萎凋的情況,但因缺乏相關研究,更是難於掌握其中的病灶。

五、規劃生產地景,帶動地方經濟

蓮農帶我走了一趟白河,這才知道,蓮花的品種不同,花開的數量也會不一。在白河,蓮農多半是種植湘蓮或石蓮,前者專門收蓮子,石蓮則是加工用的品種,製作蓮藕粉用。因為湘蓮是採收蓮子,因此花會開得比較多(這樣才能豐收呀),石蓮的花則會明顯較少。

聰明的你一定會想到,可以在主要道路旁邊種植湘蓮,或是香水蓮等適合觀賞用的蓮花,稍微偏離主幹道的田區,再規劃種植石蓮。不過,這說得容易做得難,我曾望著蓮田中的一塊稻田問道:「為什麼那位農友不種蓮花阿?」農會人員回應,和地主溝通過了,但地主說什麼就是要種植水稻。原因在於,種植水稻雖然利潤較薄,但機械化程度高,相較於蓮子的慢工出細活,種植蓮的誘因並不一定特別高。

從蓮產業所延伸的美味可口的蓮子餐。

即便「地方創生」成為顯學,但發展在地觀光還是得從產業面著手,沒有蓮農辛勤耕耘出的生產地景,便沒有美麗的蓮花花海。白河蓮鄉的美名,是否能持續發亮,伴隨農村人力的老化,更是亟需研究單位的積極投入。

蓮子相較水稻、雜糧、或是其他明星蔬果等,雖不是大宗產業,難以呈現漂亮的數據拚搏資源。但若由下而上來看,發展深具地方特色的作物,不僅可帶動地方發展,也能紮紮實實地造福地方小農,盼望未來農政單位別忽視了這臺灣的特色產業。

食用蓮子小提醒

一般冷藏蓮子賞味期限為7天,冷凍可保存1年,要烹煮蓮子時請勿退冰,水滾後冰箱拿出直接倒入,即可品嚐到鬆軟美味的蓮子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