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73 文章

【2018台北雙年展】與藝術共熬一鍋雜草茶──「後自然」策展人吳瑪悧專訪

臺北市立動物園志工每週兩晚捕捉入侵的斑腿樹蛙,餵食動物園裡其他動物;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島航計畫」逆行臺灣一周做海域健康調查,帶回了51個檢測點的海水樣本與塑膠微粒報告;採集藝術家林芝宇開著一台小貨車,在臺灣各地採集雜草,從草相認識土地原貌。
一直以來,關心自然生態的社運工作者與行動藝術家在各自領域努力,今年卻因為台北雙年展「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走入了臺北市立美術館,以工作坊、論壇、靜態展覽等形式,掀起更多環境、自然生態與藝術對話的可能。

國產材復興,如何找回失落的林業技藝?

臺灣木材自給率不到1%,林務局去年喊出「國產材元年」,計畫重啟臺灣人工林經營,但隨之而來的是林道中斷、產業外移、人才難尋、技術流失問題,去年台北國際建築建材暨產品展首次展出國產材,許多廠商接到訂單,卻苦於原料不穩定、供應量不足等,今年的建材展即將在周四(13日)開幕,如何串起國產材供應鏈是臺灣發展林業當務之急。

【洄游二次方】在地關懷發揮終極效益,驅動農業創新力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主辦「大專生洄游農村二次方行動計畫」,招募曾經參與過「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對於社區與產業有進一步構想的隊伍,使其持續實踐創意,過程也培育產業人才。迄今已第四年,前後共28組隊伍,遍布全臺深耕在地。

【飽讀好書】《時光寫生:手繪0.65世紀臺灣庶民日常》

這本書沒有文字,只有人物、背景和不知不覺的時空轉換,是一本乍看單純,細看卻藏滿彩蛋的繪本。呂游銘將全臺灣不同角落的奇特街景和建築,重組於橫向畫面中,每一個人物的穿著與動作都有其時代意義,畫中有話。

米其林廚藝加乘雲嘉南農產!產地餐酒盛會「野臺繫」重磅登場

由年輕主廚自主發起,網羅臺灣米其林主廚與超過30位全臺各地職人,關注臺灣食材的年度大型餐會「野臺繫」,本週六日在嘉義文創園區舊倉庫登場。今年以雲嘉南產區為創作主題,把雲林鰻魚、牛羊雞肉、榨菜,臺南火燒蝦,搭配臺灣葡萄酒、精釀啤酒與阿里山咖啡、臺灣巧克力一起上桌,產地直送的農產品華麗變身,一場手藝與食材的舞會於焉展開。

花改場首推里山生態學習書,一本60元邊玩邊學好趣味

花蓮農業改良場發表全新《東部里山製作‧台灣生態農業學習指南》,內容不只里山知識,還研發四個活潑教案。玩家可以用圖卡玩里山地景設計遊戲、扮演土壤肥力的重要元素-氮去旅行,還附上田間調查用的昆蟲觀察記錄表。想更專業也可以,當農夫精算生產,連作物收益計算表都附在書裡。一本全彩只要60塊,未來會推出免費電子版,望成食農教育的有力教具。

盼從通路端翻轉產業模式,家樂福推出全臺首支非籠飼茶葉蛋

歐盟自2012年起禁止境內農民以「格子籠」方式飼養蛋雞後,掀起全球各地廢除格子籠飼的「雞蛋革命」,而臺灣近年來雞蛋食安事件同樣層出不窮。繼今年5月與「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合作,家樂福提出了4大非籠飼雞蛋承諾,如今更與6家友善雞蛋聯盟蛋農簽約,同步推出非籠飼茶葉蛋,希望能藉此發揮通路的力量,帶頭改變臺灣的畜牧生態。

【青世代返鄉】青年跨域互聯,山禾聚落對談「回農與創生」甘苦時光

為了解決鄉村人口流失及高齡化問題、維護鄉野風土文化傳承,這幾年時有所聞青年回留農村、投入社區推動地方創生的返鄉故事。放棄高薪返鄉務農、回到故鄉築夢,像是新潮口號一般得到迴響與熱絡,政府單位也相繼投入錢和資源推出補助計畫、青創貸款推波助瀾,使這股回農運動擴大發酵,而這群回鄉、回農青年,真有賺到錢、順利實現夢想?帶動地方產業使社區凝聚再造?

【影像X影響力】配樂大師漢斯.季默Hans Zimmer 眼中的藍色星球

在你的腦海深處,可有段旋律總是縈繞不去?舉凡《獅子王》、《末代武士》、《神鬼戰士》,與近年克里斯多夫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全面啟動》、《星際效應》、《敦克爾克大行動》等,背後不可或缺的靈魂樂音,皆出自他的手下。去年BBC重磅之作《藍色星球2》,其壯濶磅薄的配樂,也是他的力作。

吃過山上的鹽嗎?周末來「山村好物市集」嚐魯凱族植物鹽

海鹽、岩鹽不稀奇,你嚐過山上的鹽嗎?臺東縣達魯瑪克部落分布許多「羅氏鹽膚木」,果實鹹中帶酸,早期上山打獵不必帶鹽,摘下「羅氏鹽膚木」果實泡水釋出鹽份便可醃肉,但進口鹽興起後文化漸漸失傳。林務局偕臺灣味社會事業有限公司,和族人開發「山鹽藏」,以羅氏鹽膚木為基底,加入當地的咖啡、檸檬等,製成六種口味香料鹽,這週六日在華山大草原的「山村好物市集」就買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