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81 文章

【飽讀好書】《垃圾與它們的產地:為什麼99%的東西半年後都被丟棄?》

本書作者為綠色和平組織美國執行董事。曾被《時代》雜誌選為環保英雄,耕耘環境健康與社會公益議題長達二十餘年。她跑遍全球四十個國家,拜訪數百家工廠和垃圾場,親眼見證世界各地過度消費與低度消費所帶來的可怕影響,藉由本書,她希望讀者知道現代工業與經濟體系如何破壞生態永續與社會公平。

【影像X影響力】深入BBC自然史部門,發掘BBC如何打造高影響力的紀錄片

2017年,你有跟上BBC《藍色星球2》的浪潮嗎?2001年,《藍色星球》用巨浪下的不思議開啟了我們的眼界。《藍色星球2》帶我們走向更遠、更深。耗費四年、航行過39個國家、125段航程,超過6,000小時的水下拍攝,以及最新科技拍攝前所未見的影像。這次Wildscreen影展,一口氣入圍七項、最終奪下三個獎項的《藍色星球2》,背後是什麼樣的團隊?今年十月,台灣野望自然傳播學社前往英國布里斯托,參加全球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自然生態紀錄片Wildscreen影展。本文將介紹野望團隊在影展期間,參訪BBC自然史部門(Natural History Unit)的精彩對話。

串連業界大眾,設立技術中心印手冊,日本政府力挺自家國產材

日本推動人工林疏伐已將近40年,國產材自給率雖一度跌到18.8%,2016年又上升至34.8%,預計拼2025年木材自給率達五成。其中日本政府對林木生產者實質補助最高達60%-70%、獎勵使用國產材的工程、出版國產木材手冊、設立大型研究中心串連產官學,都成功吸引日本業者與大眾目光。在農委會林務局喊出國產材復興同時,也來看看日本的經驗談。

【綠主張】共同對抗食物浪費:惜食的全球浪潮

明星主廚──安東尼.波登(Anthony Michael Bourdain)在2018年過世前1年完成的紀錄片《浪費食物的故事》(Wasted!The Story of Food Waste),片中的他以主廚的視角檢視美國餐飲業及美國人的飲食習慣,還邀請了來自各國的大咖廚師好友現身說法,揭露食物從產地到餐盤上經歷層層關卡的浪費真相:一顆生菜在垃圾桶裡要多久才能腐爛?為什麼只敢吃鮪魚和鱈魚?隨手丟掉的食物都到哪裡去了?他不改一貫的黑色幽默與嘲諷語調,用食物和影像挑戰觀眾的認知。

【發現臺灣農業競爭力】都會區小農地產地銷翻轉劣勢,師徒傳承制穩定留農率

拋下會計報表改拿鋤頭,臺中市烏日區「幸福の味農園」園主吳松杰,堅持安全、高品質生產路線,透過產品差異化,發展自有品牌,並善用在地優勢,建立忠實直銷客群,投筆從農10年,不但闖出一片天,並加入臺中市政府農業局《青年加農、賢拜傳承計畫》,擔任「賢拜」傳承農業經營經驗,至今已帶領過3梯次農業後進,歷年學員留農率高,為臺灣農業加薪添火。

發掘農業新概念,「2018農業好點子競賽」完整得獎名單出爐

從今(2018)年4月開跑至今,由行政院農委會所主辦的「2018農業好點子群眾集資競賽」,經過多月的競賽歷程,已於11月24日率先公布「粉絲最愛獎」、「指定主題獎」以及「超級吸金獎」得獎名單,另外最受矚目的「評審團獎」則於昨(13)日舉辦頒獎典禮時,同步現場公布。最終評審團獎由「寄養家庭的安心水果」和「進擊的豬肉」共同奪得本次的首獎殊榮。

口感嫩脆像山蘇!臺東場全新翼豆品種「臺東1號」產量高4成

農委會臺東區農業改良場(臺東場)今發表臺灣第一個翼豆品種「臺東1號-青翠」。翼豆從東南亞傳入臺灣百餘年,已是東部原民特色作物,現僅存品質不一的地方品系。臺東場歷經5年,育成「臺東1號-青翠」,不僅口感脆,顏色綠,莢形一致,從平地到中低海拔都可栽培,產期比舊有品系多出一倍,產量高出44%,還抗病蟲害,適合有機、友善耕作,極具產業潛力。

支持國產大豆從校園紮根,幼幼班到大專生「豆」陣喝豆漿、採豆趣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為了鼓勵學校營養午餐及社會大眾訂購國產豆漿,委託財團法人豐年社執行「國產豆漿入校園推廣行銷活動」計畫,活動範圍橫跨南部嘉義縣、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等4縣市,對象涵蓋幼稚園、育幼院、小學、國中、高中職或大專等師生,國產豆漿的新鮮風味成功獲得師生肯定,已有學校及家長實際訂購,為國產豆漿打開新的消費族群及通路。12月14日在臺南市勝利國小舉辦的成果記者會中,該校學童現場分享參加採豆食農教育及飲用國產豆漿的心得,而無法親臨現場的屏東縣南州國小、南州國中及同安國小,則由南州國小代表錄製一段影片,分享3校師生對國產豆漿的認同。

【產銷履歷驗證】驗證不等於考證照,評估農場管理風險才是主軸

取得產銷履歷農產品標章須通過第三方驗證,稽核與採樣是必經程序,還得額外付費,更是令農民備感壓力。驗證本身代表什麼意義?對農民是否有幫助?讓我們透過專訪產銷履歷農產品驗證稽核員陳興宗,了解為何驗證有其必要性。

本土木頭做象棋、木琴,認識圍繞在你我周邊的國產材

臺灣森林覆蓋率60%,但99%木材從國外進口,部分更來自原始林,隨國際環保意識增加,近年不少廠商開始嘗試本土木材,相思木做地板、孟宗竹和桂竹蓋竹屋等,甚至有工藝師以臺灣杉取代國際間常用的紅木製作木琴,原以為臺灣杉硬度不夠,沒想到音色出乎意料清脆悅耳,讓工藝師刮目相看,直說以後要繼續用本土木材做樂器。這些製品在今天開幕的台北國際建築建材暨產品展都看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