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科技走入傳統養殖,能協助漁民聰明管理才是真智慧!

文/洪嘉鎂 圖片提供/郭俊瑋

傳統水產養殖業面臨高齡化、飼料成本過高、經驗斷層等問題,吸引IoT相關廠商以智慧養殖為訴求,開發各式各樣結合大數據的管理方案,宣稱可解決水產養殖漁民面臨的問題。

但國內養殖產業多為小規模室外養殖,管理方式大不同,市面上智慧管理系統能否適應多變的室外環境、協助決策,例如準確監測池中水質狀況、如何定時投餵飼料,成為水產養殖漁民選用的關鍵。漁民期盼智慧養殖管理系統將來能做到主動決策,但現階段更希望智慧養殖產品接地氣,有效降低飼料成本,增加收入。

解決高齡化、吸引青年返鄉,智慧養殖是否為解方?

國內養殖業已有百年發展歷史,總產值超過新台幣300億,過去10幾年才會發生一次大型災害,造成嚴重損失,但近年極端氣候問題,卻讓災害縮短到5、6年發生一次,養殖業者收益受到嚴重影響,另一方面生產者平均年齡邁向高齡化,知識傳承發生斷層,就算青年返鄉投入養殖業,也不見得能在短時間汲取完整經驗,學會觀察水色及魚塭環境細微變化。

養殖業該如何降低極端氣候帶來的災損,且讓返鄉青年銜接知識經驗成為一大難題。現在養殖青年多使用監視器、顯微鏡、水質檢測儀器,輔助日常養殖管理。

依據廠商開發方向不同,智慧養殖設備的外觀、控制方式、訊號傳遞也會有所差異。(攝影/洪嘉鎂)

但一般檢測儀器不足以立即解決生產者面對的現場養殖疑難雜症,他們更希望有產品能時時刻刻盯著魚塭環境,避免突如其來的疾病、水質變化,最好還能分擔簡易魚塭管理工作,可以遠端遙控機器,生產者不用長時間待在魚塭,可運用更多時間去增進養殖技術或開拓銷售通路,因此近年打著大數據的智慧養殖管理方案,如雨後春筍紛紛出現在市場上。

儀器得適應現場養殖狀況、提高偵測準確度

不少IoT相關廠商看好智慧養殖能協助解決產業問題,開始投入產品開發,但國內養殖產業多為小規模室外養殖,每個養殖業者養殖管理方式大不相同,所需功能也有所差異,智慧養殖產品能否適應戶外環境、協助決策,成為業者觀望重點。

國內第一批投入智慧養殖管理系統開發的寬緯科技總經理蔡政勳表示,養殖業者最怕養殖過程中發生任何問題,畢竟身家財產都在裡面,所以智慧養殖最基本要能協助業者分攤風險、降低成本、提高產品價值。

蔡政勳指出,影響魚塭變化的參數不只一項,必須累積大量數據、多參數運算,再提供預測資訊給養殖業者協助判斷,但每個生產環境都不同,戶外環境與室內環境的環境變因也不一樣,這些數據不僅是介面顯示的絕對值溶氧多少、溫度幾度,得加總多項數據分析,進一步轉換成有意義的資訊。

蔡政勳坦言,要讓數據變得有意義需要一段磨合期,例如水中的細菌會聚集在機器上,形成一層生物薄膜,這層薄膜會影響儀器感測,測出的數據就會有所差異,但每個池子的生物膜蓄積速度不同,可能跟魚塭本身的養殖操作方式有關,除定期清潔保養外,目前系統也能分析特定數據的變化與生物膜蓄積有關,若監測到類似數據出現時會提醒客戶,內部也正持續改善這方面問題。

目前國內廠商在水質監測、控制水車、水門都有一定成果,智慧養殖相關產品也相當多,價格也有相當大的差異,到底該怎麼挑選智慧養殖產品,可讓漁民傷透腦筋。

在臺南飼養草蝦的羅泳中建議,每間廠商的儀器感測方式不完全相同,須考量自己的養殖方式適合哪種感測器,像溶氧計偵測探頭有分成薄膜、光學······,得花時間評估那間廠商的產品適合自己,強化偵測精準度。

業者期盼智慧養殖產品可有效降低飼料成本

養殖業者期盼未來的智慧養殖產品能做到主動決策,但現階段他們更希望智慧養殖產品能接地氣,先解決現場養殖最大的飼料成本問題。

養殖業者可透過監視系統,了解生物攝食狀況、觀察水車是否正常運轉。

返鄉接手家業,在臺南飼養龍膽石斑的百大青農郭俊瑋表示,產品開發除了要符合戶外使用、數據準確可輔助眼睛判定、遠端控制開關水車(門)、操作流暢,同時廠商也要了解現場需求,設法解決,舉例來說,產品應該要讓漁民精準知道每次噴料機噴出多少數量,而非自行概估數據,這可以協助漁民更準確管理成本及水質,甚至控制噴料機的系統應該加入區域天氣因子參數,讓設備可依據天氣變化,調整噴料量。

羅泳忠指出,期盼能透過系統知道生物在哪裡、總量還剩多少,藉此判定投餵量,降低飼料成本、避免水質惡化,另外根據養殖物種的不同,不見得每種生物都能採用固定噴料,例如草蝦有地域性,得靠人工投餵,廠商得要設計產品解決現場應用問題。

羅泳忠說,養殖業者期待能在產品裝設後,看到儀器能否有效協助減少人力、飼料等成本,收成後增加多少收穫量、獲利狀況,這才是引入智慧養殖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