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農傳媒 第 191 頁
【他山之石二】政府如何和農會成為夥伴,推廣農民職災保險?
日本農民職災特別加入制度雖然開了一道門,但加入條件限制嚴格,且職災因果關係從嚴認定,招致外界不少批評,也讓投保比率至今只有7%,農協推出的職災保險產品正好補足這塊不足;但也因如此,農協對推廣政府職災保險興趣缺缺,影響投保率。臺灣也是由第一線農會推廣職災保險業務,未來如何保持良好合作關係是一大警惕。
【他山之石三】走入第一線,官民合作提升農村職安意識
日本農林水產省在2015年制定目標,希望5年內職災死亡人數下降15%,設立兩位專職人員推動農業安全政策,但到農村宣傳後才發現,怎麼辦講習都是同一群人來?
不僅是外銷門票,從國際貿易農產品驗證趨勢,談全球良好農業規範重要性
觀察全球主要生鮮農產品消費市場,多集中在人口稠密的北半球;若以東、西半球來看,則以東半球為主;而北、東半球主要消費市場,就位於亞洲。聚焦亞洲來看,就是東亞地區,包含中國、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成員國這些人口眾多國家,也是未來生鮮農產品消費力成長最快的地區,尤其是蔬果類,其消費力成長可以反映都市發展、人民健康飲食需求趨勢,例如中國最近非常熱門的「30分鐘生鮮食品冷鏈快遞」,或是每年跨海運輸至中國、日本的智利櫻桃、紐西蘭奇異果。
高職農校「與糧同行」 走進雜糧產地、親近國產雜糧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推動大糧倉計畫,宣導「國產雜糧大步走,健康加值你和我」的觀念。其中,由農糧署補助、中華民國農會主辦的「與糧同行」活動,經由財團法人豐年社主辦推動的「高職農校策略聯盟」協助,安排5所策略聯盟的高職農校學生到雜糧產地認識國產雜糧作物,透過參訪與實作體驗,增進學生對國產雜糧的認識,提高未來從農意願。
【科技農企】產製銷鐵三角,兩代協力為瓜鄉開創新局──旺山休閒農場
素有「瓜鄉」美譽的宜蘭縣壯圍鄉裡,近年來擁有一個觀光新地標──旺山休閒農場。南瓜隧道內超過300個品種的南瓜及各類瓜果,是神農獎得主一生投入在育種上的心血結晶,而能在短短8年內就跳脫一級農業生產,成為跨加工、銷售整合與觀光休閒的示範點,更隱藏著農二代成功傳承的祕密。
行政院成立非洲豬瘟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籲春節出國勿亂帶肉品回臺
中國非洲豬瘟疫情持續加溫,農委會今在行政院指示下成立「非洲豬瘟中央災害應變中心」,行政院長賴清德親自主持第一次跨部會聯繫工作會報。由於春節是兩岸往返高峰期,賴清德除要求各部會加強邊境檢疫,12月26日將舉辦全國演習,模擬非洲豬瘟傳入後撲殺處理流程,另要求農委會安排金門小三通、農場防疫行程,親自視察,「要將病毒阻絕於境外」。
不再強調2020年全面洗選,行政院:雞蛋衛生安全管理提升不會停
2020年雞蛋全面洗選政策確定轉彎,行政院食安辦主任許輔今天於「107年食品安全管理檢討會」中宣布,這幾次跨部會、產官學界溝通下來,確定不推雞蛋全面洗選政策。
【他山之石一】走過56年,日本農民職災保險如何顛簸行進?
首度開辦的農民職業災害保險11月1日上路,對臺灣雖是跨時代的創舉,但放眼全球,在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簡稱ILO)長期倡議下,許多先進國家,包括鄰近的日本、韓國,都已採行類似的農民保障制度。 財團法人豐年社今年9月特別前往日本,採訪官方、學界與NGO推動農民職災保險與農作業安全的歷程,不僅拜訪厚生勞動省、農林水產省,也深入農村採訪第一線農民和地方農協與NGO。期望藉由他山之石,讓臺灣在推動農業職災保險與農民職業安全上有所借鏡。
【農業教育復興】天秤正由文憑向技能傾斜,產學無縫接軌為第一要務
2017年9月,財團法人豐年社南部辦公室針對全國32所高級中等學校農業相關群科進行「首次全國高職農校學生從農意願調查」,超過60%學生有意願從農,但以農林漁牧業為未來工作第一志願者僅23.9%。此現象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於產學落差導致有意願從農學生無所適從。回到教育和產業現場,透過站在第一線的教師與業界人士,如何攜手打造產學無縫接軌的農業教育環境。
【發現臺灣農業競爭力】機械化種植提高產能,規模化臺灣芝麻產業新藍圖
秋日午後,彰化縣西北方東螺溪畔,大型農業機械快速推進、整平農地,微小芝麻種子依序入土,從開溝、播種、覆土到壓實,一氣呵成,2分多農地播種作業,農業機械10分鐘搞定,比起以往至少半天工時,新式農業機械10倍速的超高效率,是振興臺灣芝麻產業的得力幫手,彰化縣鹿港鎮雜糧產銷班第1班吹起號角,沉寂多時的芝麻在濱海農業鄉鎮再次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