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二】政府如何和農會成為夥伴,推廣農民職災保險?

文/林慧貞 首圖提供/Wikimedia Commons CC BY 2.0

日本農民職災特別加入制度雖然開了一道門,但加入條件限制嚴格,且職災因果關係從嚴認定,招致外界不少批評,也讓投保比率至今只有7%,農協推出的職災保險產品正好補足這塊不足;但也因如此,農協對推廣政府職災保險興趣缺缺,影響投保率。臺灣也是由第一線農會推廣職災保險業務,未來如何保持良好合作關係是一大警惕。

日本農民職災特別加入制度:日本1947年制定《勞動者災害補償保險法》,一開始只適用受雇勞工,戰後經濟慢慢復甦,日本政府1965年重新檢討相關勞動法規,建立受僱勞工以外的「特別加入制度」,納入中小事業主、自營工作者以及派遣至國外的勞工。因此農民可透過特別加入制度投保職災保險。

JA保險提供另一種救濟方式

日本農業協同組合(簡稱JA)性質有點類似臺灣農會,但規模和服務範圍大上許多,不僅在地方輔導農民栽種、銷售,還經營醫療、銀行和保險事業,其中「全國共濟農業協同組合連合會」主管保險,起源自1940年代農村的互助組織,日本以JA共濟連簡稱。

JA共濟連的保險產品跟一般保險公司大同小異,但多了一些和農民相關的產品,職災方面主要有三種:農作業中傷害共濟、特定農機具傷害共濟、自動車共濟,不限定資格身分,在農作業中發生事故就能理賠。

JA共濟連農業風險事業部企劃調查組職員原田達也表示,並非每個農協都有承保JA共濟連產品,目前全國約一半以上農協承保。相對於政府職災保險有些項目可長期給付,JA共濟連是發生意外時一次性領取。

JA共濟連農業風險事業部企劃調查組職員原田達也說明,JA共濟連有許多針對農民職災的保險

其中較特別的當屬農業用的自動車共濟,以農機車輛為標的,操作這台農機的人一旦受傷就可獲得理賠,也包含乘客;若這台車撞到人,農協也會賠償對方人身或物品損害,以及修車的費用,概念類似臺灣的汽車責任險。範圍包括曳引機、割稻機、插秧機、農業搬運車等等日本農民普遍使用的農機。

政府職災保險從嚴認定,影響農民投保意願

JA共濟連簡單明瞭的投保和理賠方式,比厚生勞動省的職災保險更受農民青睞,除了因農協和農民長期密切交流,政府職災保險因果關係從嚴認定、農協優先推廣自己的商品,也是政府職災保險投保率遲遲拉不起來的重要原因。

專長職災法規研究的明治大學法學部教授小西啓文表示,雖然政府開辦的農民職災保險,針對職災後遺症和意外身故有長期年金可請領,但厚生勞動省監督單位很嚴格,「實際發生職災和請領的申請必須真正非常符合,才會發放。」一般勞工的職災認定反而給予比較寬的保障,例如下班後老闆要求聚餐,員工喝了酒發生意外,也可申請職災保險。

箇中差異是因厚生勞動省認為,一般勞工不是出於自願從事某些業務,所以完成老闆交辦的業務發生職災時,應該從寬發放保險金;反觀用特別加入制度參與職災保險的農民,是出於自己意願從事農業,不是在無奈情形下從事,因此從嚴認定。

此外,小西啟文特別指出,厚生勞動省曾對外表示,職災保險是主要法律,特別加入制度是附隨制度,所以透過此制度自由投保的人,提供的救濟不可高於一般職災保險。

他認為,當初日本政府設計農民職災特別加入制度時,只是想保障高度危險的農產業,例如林業,對政府來說是非常例外的作法,現在外界反彈太例外、太嚴格,「日本政府也只是救急性的改善,不是針對整體制度」,期許臺灣未來設計農民職災保險制度可以更完善,不要像日本限縮在非常小眾的從農族群。

農協角色吃重,推廣政府政策是利是弊?

厚生勞動省和農林水產省並非不知道外界的質疑,但兩單位都一致用「互補」來看待,不會特別鼓吹政府或農協的保險商品。

農林水產省生產局技術普及課生產資材對策室課長輔佐、安全指導班負責人細田誠也認為,農民各有各的考量,政府提供的保障比較優厚,但保費相對高;農協的保險商品較便宜,保障不那麼優厚,但只要農作業過程中有受傷就可拿到保險金,因此有些兼職農民可能覺得保農協的就好,農民可視務農規模,專職或兼職務農,自由投保。

在坡度較陡的地方開一條路,日本稱為「小段」,可讓農民站在上面安穩割草(圖片提供/日本農村醫學會)

儘管政府樂觀看待,但學者認為,政府要求個別農民須透過特別加入團體,才能加入職災保險,而地方上的特別加入團體就是各地農協,農協有自己的職災保險產品,本質上就不會大力宣傳政府的保險。

專長研究農民職災保險的東洋大學非常勤講師田中建一指出,農協可自由選擇是否成為特別加入團體,若農協沒意願,即便農民想加入政府職災保險,也沒有組織受理;事實上,現在農協對於政府所提供的職災保險並沒有大力宣傳和推廣,也沒有積極銷售自己的職災產品,而是著力在旗下三大主力產品:壽險、活險和車輛保險,「這是造成現在政府職災保險和農協產品,沒有真正在市場造成競爭的主要原因。」

且實務上,若保政府職災保險的農民真的發生職災,必須先向農協申請,再由農協跟勞動基準監督署請領保險金。賦予農協如此吃重的角色,意味著農協若不積極推廣政府的農民職災保險,這項制度的美意恐打折扣。

臺灣的農會雖然沒有自己的職災保險產品,但角色和日本農協相似,農民必須透過農會才能保政府的職災保險,因此農會對於職災保險的認知如何、推廣的積極度、以及農民發生職災時如何協助保全證據,輔佐醫師、專家等判定職災因果關係,對剛起步的臺灣職災保險影響舉足輕重。

 


延伸閱讀

【他山之石一】走過56年,日本農民職災保險如何顛簸行進?
【他山之石三】走入第一線,官民合作提升農村職安意識
【他山之石四】農機事故佔農民職災死亡7成,只要求農民注意安全合理嗎?
【他山之石五】打造安全從農環境,新潟米故鄉持續半世紀的職安革命

【他山之石六】解析,日本職災背後的數據調查
【他山之石七】專訪政大法律系副教授林良榮:研究本土農民職災案例,讓臺灣經驗輸出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