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銷履歷驗證】驗證不等於考證照,評估農場管理風險才是主軸

內容提供/豐年雜誌 文/何嘉浩 攝影/謝佩穎
取得產銷履歷農產品標章須通過第三方驗證,稽核與採樣是必經程序,還得額外付費,更是令農民備感壓力。驗證本身代表什麼意義?對農民是否有幫助?讓我們透過專訪產銷履歷農產品驗證稽核員陳興宗,了解為何驗證有其必要性。

生產紀錄很麻煩?降低經營成本要靠它

依據《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第3條,驗證的定義是:「指證明特定農產品及其加工品之生產、加工及分裝等過程,符合本法規定之程序。」驗證機構主要稽核項目,無論文件撰寫、現場稽核或農藥殘留檢驗、農場管理,皆須符合臺灣良好農業規範(TGAP)要求,陳興宗認為,驗證功能不只是協助農民符合國家法規及食品安全,更重要的是藉此精進生產技術,以及永續經營生產環境。

舉例來說,農民可能覺得生產紀錄記載項目繁多,提起鋤頭容易提筆難,但紀錄內容其實能幫助農民分析及評估經營成本。陳興宗舉例,溫室番茄容易發生俗稱紅蜘蛛的葉蟎、粉蝨類等蟲害,除了用藥紀錄外,是否注意何時進行整枝修剪以保持通風?近期施肥次數、肥料種類及成分?是否氮肥過量?

若有這些紀錄,就能協助判斷問題成因,掌握各季節好發病蟲害,降低經營風險及成本。陳興宗說明,生產紀錄越詳實越好,臺灣良好農業規範只是基本要求,此外還包含溫濕度、光照情形或其他異常事項,例如哪些區域容易發病等,協助農民改善農場經營方式,這才是執行臺灣良好農業規範的意義。

產銷履歷農產品須落實品質管控,批次管理與正確標示,可提供消費者追溯追蹤。(攝影/何嘉浩)

《產銷履歷農產品驗證管理辦法》第2條明確定義臺灣良好農業規範:「指農產品之產製過程,依照中央主管機關訂定之標準化作業流程及模式進行生產(含初級加工及屠宰)作業,有效排除風險因素,降低環境負荷,以確保農產品安全與品質之作業規範。」陳興宗強調,撰寫生產紀錄不要怕麻煩,最重要的是「誠實」,若撰寫內容不符合實際操作,便難以有效解決問題、協助改善農場經營。

綜合起來,產銷履歷既能做為農場管理重要評估工具,協助調整農場整體經營體質,有助於開拓市場,也能藉此改善農民生活品質。

不只是增加經營成本,改變觀念才能發揮產銷履歷應有效用

多年的農產品驗證稽核經驗,陳興宗看過形形色色的農場,體會到「觀念」尤其重要,如果只是為了通路、補助而申請產銷履歷農產品驗證,容易認為驗證過程的稽核、文件撰寫、檢驗是增加經營負擔。「其實農場主人應該思考,確實執行這些工作,對於農場經營有哪些好處?」

這說明臺灣良好農業規範須要透過持續學習,落實並了解每一事項執行的意義。陳興宗認為,要持續發展產銷履歷農產品驗證,農民應持續進修,參與臺灣良好農業規範相關課程也不能只是領證書,而應規劃對應考核機制,檢視農民理解程度。

稽核是門大學問,不僅合法更要落實操作合理化

接受驗證系統挑戰的不只是農民,還包含執行驗證稽核工作的稽核員,不但要懂得法規,也要有實務經驗。通過「有機及產銷履歷農產品驗證稽核人員訓練」是基本要求,依據《有機農產品驗證機構認證作業要點》附件三說明,還要具備2年以上農業相關工作經驗,並有能力運用相關法規,看懂現場農民操作,了解農民是否使用非推薦農藥。

除了本職學能要求外,稽核員在執行任務中的心態及作為也有規範。陳興宗說明,依據國際標準化組織(ISO)《ISO 19011品質與環境管理系統稽核指導綱要》,驗證稽核人員稽核農場時,必須保持公正性與客觀性,不能對農場狀況進行輔導或提出改善方案,僅能判斷農場是否符合產銷履歷農產品驗證相關法規。

但驗證相關法規非常多,稽核員實際執行時,如何確認農場主人是否落實?是非常專業的學問。陳興宗舉例,以有機農產品驗證稽核來說,允許農民向驗證機構申請使用亞磷酸,但是如果施用不當,會對作物造成不良影響甚至中毒。不過,稽核員稽核過程中,就算發現農民操作有問題,也不能輔導農民如何使用,因為這樣即違反國際標準化組織的規定。

這作法對農民而言,似乎較不親民,卻具有維持驗證公正性的重要意義,但如果無人告知正確資訊,農民可能會持續以錯誤方式使用資材。其實,稽核員雖然不能直接輔導,但還是能向農民進行說明,請他尋找相關資源自我學習,不過這也代表稽核員要有足夠的專業,了解農業資材的種類與施用方式,才能在稽核現場發現問題,因此除了稽核農場是否合法外,最好也能夠了解資材如何合理運用,因此建議稽核員必須持續精進,強化本職學能。

期許臺灣良好農業規範2.0除了安全用藥規範,合理化施肥也能納入管理規範。

以「尊重」為核心設計驗證制度,重視生態強化肥培管理

由於現行農產品標章繁多,消費者難以了解、辨識,因此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預定於2020年完成農產品標章整合,臺灣良好農業規範將邁入下個階段成為2.0版。陳興宗也期待,新版農產品驗證制度能夠以「尊重」為核心,了解農業土地生態是動態變化的本質,因此不能只用人的思維來控制生產,而是用尊重、合理的角度對待生產環境。

陳興宗舉例,山上茶園地表下普遍存在硬盤層問題,因為不透水,大雨時農民擔心地表積水,因此重視排水系統的設置,希望可以盡速排水,卻容易造成土壤沖蝕。如果是結構良好的土壤,水流入土壤即可下滲,成為伏流水或地下水,反而有益於生態環境。

全球良好農業規範(GLOBALG.A.P.)提及農業應重視原生動植物的保障與福利,因為棲息狀況是觀察當地氣候及環境的最好指標,如果因為農業操作而導致原生動植物減少,就要注意環境可能已經改變,須確認哪個管理環節出現問題。

因此,若以尊重生產環境的態度來設計驗證系統,生產糧食的同時,也能重視所有生物共同棲息於這塊土地。目前臺灣良好農業規範只強調安全用藥規範,也應加強合理化肥培管理,因為施肥失當或許會對作物與環境帶來比農藥更嚴重的危害。

驗證與稽核可以讓農民輔助建立農場管理系統,看到平常不易發現的問題,藉此思考解決方案,但以制度而言,產銷履歷農產品驗證制度最初目的,是為了在農產品發現問題時,能追溯追蹤來源,以有效維護食品安全,取得市場信賴,因此是種商業性方案,且專業性驗證也須收費,農民可從開發市場角度,評估效益及成本,決定是否申請產銷履歷農產品驗證。

延伸閱讀

【產銷履歷驗證】不只是農產品標章,更是農場管理的經營工具

【產銷履歷驗證】落實臺灣良好農業規範,為接軌國際驗證做好準備

【產銷履歷驗證】可追溯食材市場穩步提升,通路串聯生產與消費端,共同為安全農產品把關

本文轉載自《豐年雜誌》2018年11月號。《豐年雜誌》電子書平台,請參考:udn讀書吧TAAZE 讀冊生活HyReadZinio華藝線上圖書館Ko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