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材復興,如何找回失落的林業技藝?

文/林慧貞 攝影/林慧貞

臺灣木材自給率不到1%,林務局去年喊出「國產材元年」,計畫重啟臺灣人工林經營,但隨之而來的是林道中斷、產業外移、人才難尋、技術流失問題,去年台北國際建築建材暨產品展首次展出國產材,許多廠商接到訂單,卻苦於原料不穩定、供應量不足等,今年的建材展即將在周四(13日)開幕,如何串起國產材供應鏈是臺灣發展林業當務之急。

林業停滯30年,技術、人才斷層嚴重

走進南投縣水里鄉的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管理處木材利用工廠,木頭香氣撲鼻而來,原木被裁切機自動向前推出,順著雷射光束,經過鋒利的鋸片後,原先圓筒狀的木頭變得稜角分明。

從山上砍下來的每棵原木都需要經過裁切,削掉無法使用的邊材、切成客戶需要的厚薄度,才能成為你我家中看到的木地板、牆壁建材,裁切過程失之毫釐差之千里,背後靈魂人物是磨鋸師傅。

原木必須切削成適合的長寬厚度,才能供給下游業者,鋸片是否鋒利關係木頭品質好壞。

「鋸片不利就鋸不平整,取材率和品質都受到影響,」臺大實驗林木材利用工廠主任楊賜霖解釋,裁木頭時,經驗老道的師傅會隨時注意鋸片磨損程度,隨時磨鋸,磨鋸師傅的技術關係木材成品好壞。

然而這項重要的技術,卻隨著臺灣林業停滯30多年,漸漸失傳。過去一個世紀臺灣的天然林幾乎被砍伐殆盡,影響國土保安,1990年政府公布「台灣森林經營管理方案」,全面禁伐天然林,連帶影響到人工林經營,木材業者大舉外移東南亞,第一線的伐採、加工師傅另謀他職,臺灣林業從極端開發擺盪到另一個極端,現在碩果僅存的師傅年紀幾乎都超過60歲。

一位曾在太平山林場工作的羅姓木材師傅回憶,羅東是重要的貯木基地,全盛時期,木材工廠有100多間,「現在整個宜蘭剩不到10間。」

楊賜霖將工廠裡的師傅稱為國寶,這裡的師傅平均年齡達65歲。楊賜霖表示,技藝精湛的老師傅都經歷過臺灣林業黃金時期,有人從10幾歲就開始學木工,實驗林木材利用工廠好幾位師傅,都是從木材廠退休後延攬過來。

開課培養新血,必須讓他們看到產業前景

擁有3萬多公頃實驗林的臺灣大學,是全臺唯一具有林業經營、造林、製材、加工、成品設計等一條龍產業鏈的公務機關,90年代之前,臺大森林系靠著木材收入,不僅自給自足,甚至還有餘裕協助校內其他單位,臺大圖書館興建經費就有部分來自森林系。

禁伐後,木材利用工廠每年只能小規模疏伐,木材多半供應給臺大相關單位使用,溪頭自然教育園區(溪頭森林遊樂區)門票成了實驗林主要收入,也使得實驗林得以在過去30年維持運作,留住人才,工廠近年也陸續培養新人,在老師傅退休前學習滿身好技藝。

留學德國的實驗林管理處長蔡明哲表示,臺大和多所技職學校合作,提供木材和場所,讓學生設計家具、工藝品、發展森林療育。(攝影/謝佩穎)

留學德國的實驗林管理處長蔡明哲認為,未來復興國產材,技職體系很重要,臺灣許多高中職和大學有森林系所,應該加強和產業界聯繫;另外也需要納入不同領域人才,例如臺大就和虎尾科技大學、雲林科技大學、聖約翰大學、中華科技大學的設計、老人長照科系合作,提供木材和場所,讓學生設計家具、工藝品、發展森林療育等等。

臺灣唯三取得FSC森林管理委員會認證的永在林業,是少數能留住年輕人的公司,77年次的陳惠珊畢業於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看好林業前景,4年前到永在上班,開怪手、拿鏈鋸,通通難不倒。他說,以前上課老師都告訴他們畢業出路就是考上林務局,「但來到現場後發現木材有很多可能性,不僅能製材加工,枝條修下來還可以當杯墊、太空包材料,臺灣林業有很大發展性。」

永在林業副總經理林家鼎指出,公司有8位年輕人,平均年齡29歲,關鍵在開出好薪水、給予年輕人前景,「我們年終達3個月」。公司採多角化經營,相思木除製材,下腳料另做成太空包,再回收廢棄太空包當肥料,從頭到尾循環使用木材,提高收益;同時也引進機械,降低現場勞動力,年輕人只要會操作即可。

位在宜蘭的木材廠昆儀實業有限公司經理陳家瑋則指出,要吸引年輕人投入必須發展高端木材產品。昆儀從木材防腐加工起家,6年前公司試著用臺灣相思木做吉他、酒桶,在市場打出名聲。

他觀察,如果工作每天都在裁木頭,「年輕人可能沒感覺」,當成例行公事,但若跟他們說「你現在裁的木材是要做吉他哪個部位」,讓他們有成就感,年輕人會比較願意留下。

臺大實驗林30年來仍然固定疏伐、加工,提供不少就業機會,也讓林業技術得以留存。

林務局:明年將在竹東設林業教育訓練基地

林業人材斷層,林務局造林生產組組長李允中相當有感,運輸木材需開林道,但他問了一輪後發現,林務局竟沒幾人有開林道的經驗,最後找上水土保持局支援。

他表示,針對內部同仁,預計年底將召集各林管處開工作坊,探討架線集材(即在山區架設索道運輸木頭)、森林經營規劃、發包作業等實務;針對包商和採伐人力,計畫在新竹縣竹東鎮設立教育訓練基地,請有經驗的林業老前輩開課,教導如何採伐、集材、育苗等等。

臺大實驗林技工陳德仁有實際監工經驗,深知伐木訣竅和危險性,希望能夠傳承這樣的經驗。

今年林務局已與臺大實驗林合作,聘請老師傅教授伐木技術。有30多年林業經驗的實驗林技工陳德仁表示,伐木危險性高,相當仰賴經驗和技術,必須在樹幹先削出一個三角形缺口,利用樹本身的重量,順著切口方向放倒,若倒的方向或削的角度不對,卡到其他樹枝枒,得花更多力氣放倒,更可能壓倒其他工人。一位長期承包林務局和實驗林伐採工程的師傅當場示範如何疏伐,俐落地用電鋸削出切口,不到五分鐘,近40年的柳杉便應聲傾倒,完美避開周遭的枝條。

林務局局長林華慶表示,林務局正花時間建立基礎技術、培養人才,並開拓國產材市場,林務局各局處公共工程已要求得標廠商須優先用國產材,將來希望擴展到整個農委會工程,市場打開了,業者自然會投入;雖然有些人認為林務局步調太慢,但復興國產材要腳踏實地,未來才能走得長久。

本文與台北國際建築建材暨產品展臺灣館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