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81 文章

【劇毒農藥爭議】巴拉刈市面仍囤貨700噸,防檢局延後一年退場

劇毒農藥巴拉刈原本2月1日要全面禁用,防檢局傍晚緊急踩剎車,宣布禁令延後1年。防檢局評估,目前農民和販賣業者手中還有700公噸的成品量,若強行禁用恐怕會衍生藥品地下化等風險,再加上目前偽禁藥待銷毀的量過多,強行回收銷毀無法一時解決問題,最後決定延長使用期限至109年2月1日,呼籲農民這段時間需使用完畢。

當「在來作物」遇上熱血料理職人,傳統風味體現當地風俗與文化

如果日本在來作物的蕎麥,製成蕎麥麵在國外也變成風潮,是不是日本人自己也會多回頭看看幾眼,自己家鄉的在來作物呢?一種不知不覺被遺忘的在來作物──蕎麥,便在義大利米蘭萬國博覽會中,透過料理職人製麵技術的展演,成為了鎂光燈焦點,讓人人重新關注日本傳統蕎麥麵文化。

解析《有機農業促進法》帶來的機會與命運

臺灣第 1部有機農業專法《有機農業促進法》,於2018年 5月 30日公布 1年後施行,深具里程碑意義,臺灣有機農業發展 30年來,著重於以第三方驗證為核心的有機農業 2.0,下一步該如何以新法為基礎,邁向有機農業 3.0時代?應從其催生脈絡了解臺灣有機農業發展課題,探討產官學界後續如何共同推展。

【發現臺灣農業競爭力】創意整合在地資源,農業產銷班女性深化農業願景

傳統農業社會中,農村女性多擔任照顧家庭、農產品銷售等工作,長期作為支持農村的幕後推手。隨著時代演進,性別平權、女性意識漸漸提升,現代農業女力逐漸從幕後走向舞臺,發光發熱。為了鼓勵農村女性揮灑創意,農糧署於2017 年首次舉辦「農業產銷班女性創意點子競賽」,農糧署企劃組視察朱慧敏表示,迴響相當熱烈,2018 年農糧署更加碼提高獎金為10 萬元,擴大對象為臺灣農業產銷班女性班員,希望為農村女性創造更好的舞臺,讓更多創意有機會展現。

響應有機3.0,友善耕作也是重要一環,務實放寬有機驗證規範

2017年友善耕作開始推動後,據農委會統計,至2018年8月底,有機農業驗證面積已達8,216公頃,友善耕作登錄面積達1,798公頃,有機及友善耕作總面積達1萬14公頃。農糧署有機農業科科長賴明陽說明,為了促進有機產業發展,響應國際有機3.0的倡議,於2018年公布了《有機農業促進法》,第四條說明,主管機關應推廣之有機農業,包含未經第三條第十一款驗證之友善環境耕作。因此友善環境耕作是有機農業推動的一環。

農委會推高麗菜登記新制,最快2月下旬上路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28日赴彰化縣竹塘鄉宣布正式推動「高麗菜種植登記」制度。農民未來種高麗菜可提前至農會登記,除可領取有機質肥料補貼,未來產量過剩時,將優先媒合加工廠或通路商用每公斤6元以上價格向農民收購,若還是無法減緩產銷失衡問題,農委會此次加碼提出每公頃10萬元的耕鋤補貼。今天記者會吸引不少地方政府派員力挺,有農政官員表示,這套政策可望舒緩地方政府面對農民的壓力,讓高麗菜價格更穩定。新制最快2月中下旬上路。

【飽讀好書】《美國主導下的尖閣問題》

尖閣,臺灣俗稱的釣魚台,一直都是國際間頗具爭議的議題。然而,表面上看似是日本、中國、臺灣的爭奪戰,其實背後最大的影舞者是美國。本書將從地緣歷史、外交軍事等角度切入,深入探討中日關係、美日關係,並進一步分析日本外交走向。

農藥標示新規3月上路,危害環境及人體慢性健康須加警示

農藥標示將有新變革,農委會修訂「農藥標示管理辦法」與聯合國接軌,未來農藥罐上除了標示農藥毒性、操作資訊外,若對人體可能產生慢性健康危害、對環境危害,甚至危害蜜蜂生存,都需加註符號標示。此外為降低同種農藥長期施用讓田間害蟲產生抗藥性問題,新規也要求需將農藥作用機制納入標示。目前法規正處預告期,最快可望3月上路。

食鱻筆記:菜鳥學吃魚,南方澳、崁仔頂就是我的私廚冰箱

臺灣熱衷討論北漂,臺北年輕女孩鄭雅嬬,卻東漂到南方澳。吃素7年的她為了融入漁港生活,她開始學吃魚、學烹飪,學習南方澳的生活哲學。

直到2017年9月我住進南方澳前,我其實已經吃素將近7年了,當時在南方澳採訪時,遇過一個令我兩難的局面。

暖冬農漁產品豐收,蔬果外銷年增三成

農曆春節將近,家家戶戶辦年貨,農委會副主委陳添壽與農糧署長胡忠一今(26日)早到臺北希望廣場年貨大街,上鏡頭扮起臉書直播主持人,短短半小時內賣出百組以上國產農漁產品組合。胡忠一另表示,受益於氣候穩定,全國蔬果增產一到兩成,去年生鮮果品外銷量達歷史新高,今年仍樂觀,以屏東縣為例,2019年開始至今,水果外銷量已達130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