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農傳媒 第 103 頁
【大危雞】1946年一場「明日雞大賽」 開啟嶄新美國肉雞時代
在經過經濟大蕭條和二次世界大戰的糧食配給後,牛肉和豬肉再度釋放到市面上,雞蛋比起來顯得索然無味,而且蛋雞因為沒有美味的肌肉,也不會受到青睞。為了支持戰爭,大眾長期以來心甘情願放棄吃肉,但現在他們想要一飽口福。在A&P食材超市連鎖店及全美主要的家禽和雞蛋組織的支持下,美國農業部舉辦了「明日雞」(Chicken of Tomorrow)大賽,目標就是要培育出更美味的雞。
疫情恐引發全球供應危機? 5大糧食議題 FAO專家提建議
20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大流行使全球陷入危機,各國均採取限制移動措施,以及提供公共資金以對抗新冠病毒侵襲。新冠肺炎也可能對糧食安全造成威脅,聯合國糧農組織(FAO)首席經濟學家Maximo Torero Cullen 提出供各國思考及制定糧食安全相關計畫的建議,本文整理相關議題重點問答。
【米食興衰】日本飲食西化成風潮 2策略可望拉抬稻米產量
日本稻作因國內稻米消費量的萎縮而陷入嚴峻困境。即便是典型稻米加工品(如由稻米製成的酒精飲料──清酒)的消費量也正在萎縮。此外,有研究預估消費量下滑的現象,將會因日後人口的減少而加劇。文化和社會的西化是造成消費量萎縮的背景因素,而這樣的西化是政府透過政策刻意推動的成果。
四種星象媽媽大不同 母親節康乃馨這樣送才到位
你是否注意過,在忙碌、快步調的現代生活中,偶爾瞥見屋外一抹綠意,就能為心靈帶來久違的平靜,看見一道色彩,為凝重的生活打開一扇呼吸的窗。尋求這樣的自在其實不難,只要在家中一角擺放一束花卉,就能因鮮花每日綻放不同姿態、跟著季節遞嬗的色彩,為一成不變的生活製造驚喜。
【魚市慢遊】探訪泰國魚市場 一嘗酸甜鮮香的異國南洋風味
地處熱帶,加上部分地區多有海洋調節,所以除氣候溫暖四季如夏外,富饒的天然資源,以及穩定持續的農業、禽畜與水產生產,讓泰國相對於鄰近國家,不僅資源豐富,同時建立了獨特的料理風格與調味特色。
除了沙門氏菌 生食雞蛋該注意的不是蛋黃 還有這一點
國內有一家大型企業打算與日本合作養蛋雞,生產「生食級雞蛋」,農政單位認為這是一種產業升級做法,值得鼓勵。如果從「產業升級」角度,我們大聲喝采,舉雙手贊成,畢竟要達到「生食級雞蛋」目標,對於雞蛋的生產就不是像傳統飼養,必須非常嚴謹,也就是說,要先從蛋雞品種著手,加強環境衛生管控來生產無微生物污染的雞蛋,才可以達到雞蛋生食目標。
臺南漁光島迷走慢遊 感受漁村與海景的浪漫
臺南的沿海地區有許多漁村位於河海交界,沙洲、潟湖、鹽田、紅樹林、河口、港口,以及錯綜複雜的水渠、潮溝等等,孕育有極為豐沛的水生生物資源,鹽沼、海埔地更衍生為另一種濕地樣態,成為魚蝦貝蟹的天堂。仰賴自然而生的先民,在沿海地帶發展出順應自然時序,「有時有節」的營生方式,透過勞動與土地同工,養殖、曬鹽、旱作,生產於農作物,其中蘊含著許多人類與環境間和諧共存關係的智慧。
【米食興衰】日本稻米消費量逐年下降 起因於政府推行這政策
日本稻作因國內稻米消費量的萎縮而陷入嚴峻困境。即便是典型稻米加工品(如由稻米製成的酒精飲料──清酒)的消費量也正在萎縮。此外,有研究預估消費量下滑的現象,將會因日後人口的減少而加劇。文化和社會的西化是造成消費量萎縮的背景因素,而這樣的西化是政府透過政策刻意推動的成果。若想瞭解日本稻米和清酒市場的困境,勢必要回溯日本飲食和生活方式西化的過程。
【無毒農知識+】無花果怎授粉?揭開「神聖之果」與小蜂間的共生關係
無花果是人類栽培史上最古老的4大果樹(無花果、葡萄、海棗、油橄欖)之一,栽種歷史已超過5000多年,屬於桑科榕屬植物,原產於中東和西亞地區,後來在唐代時傳入中國。無花果的品種有800多種,而在臺灣主要常見的品種是波姬紅、金傲芬、布蘭瑞克、黑傑克、青島綠、紅聖果等等。
餐桌常見的家魚──虱目魚 由裡到外、頭到尾 全魚可食的在地鮮味
近年來活絡的食魚教育推廣,讓許多人對於選購與料理的食材,不僅有更多的認識,在品嘗上,也感受到多樣樂趣。以虱目魚來說,除了品嘗虱目魚肚的滋鮮味美外,若能從臺灣的早期發展、名稱由來與養殖歷程等演進來認識虱目魚,其實更可有深刻的認知與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