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81 文章

吳郭魚絕症可治癒?科學家發現:某些吳郭魚有抗湖泊病毒的基因

吳郭魚是非洲、亞洲與南美洲國家的重要食物來源,在世界經濟中約占有100億美元產值。近年來,科學家透過同一種魚的兩個家系間的基因差異,幫助吳郭魚找到抵抗致命疾病「吳郭魚湖泊病毒」(TiLV)的辦法,而這項突破也可望保護吳郭魚,降低湖泊病毒帶來的危害。

簡單幾個小步驟,就能做成糖漬有機紅龍果果皮。

紅龍果皮也能吃?臺東場教一招:做成檸檬糖漬 創造餐桌新滋味

紅龍果具有植株強健、少病蟲害、耐不良環境、繁殖容易、一年可多次採收、產期長等特性,栽培管理技術門檻低,是從事友善環境耕作或有機農法最佳的入門果樹種類之一。利用上也多以鮮食果肉為主,少部分製成果汁、果醬或酒類等加工品,而果皮則因鮮食的適口性不佳,鮮少有人直接食用。

覺醒的種子:從官方到小農 實踐於日常的韓國保種運動

相當於韓國國家種原庫的農業振興廳國立遺傳資源中心,在韓國共有4個遺傳中心,蒐集項目包含作物、森林資源、微生物等,自1974年開始蒐集以來,迄今已經蒐集近23萬項作物種原,並在全球種原保存庫斯瓦爾巴種子庫備份約1萬餘項種原,因應氣候變遷並提升種子保存品質。

【無毒農知識+】「蚵」普小教室:鮮蚵、牡蠣、生蠔哪不同? 2招辨分明 其實都是一家親

夏日將至,對於老饕而言,一嘗那飽滿肥美的鮮蚵,是再滿足不過的味蕾享受了!不過享用鮮蚵的同時,關於蚵仔你了解多少呢?吃蚵能壯陽?牡蠣與生蠔的差別又在哪?接下來,無毒農就來介紹一些「蚵」普小知識。

【綠主張】生活保健室:任何人都能創造社區的幸福

生活保健室(暮らしの保健室)是日本居家護理師秋山正子女士以英國瑪姬癌症關懷中心為目標,在2011年於東京新宿區商店街中的一間空屋,開辦居家醫療、癌症諮詢業務,希望居民可以在沒有心理負擔的情況下,隨時走入諮詢。生活保健室除了提供講座、諮詢服務外,也是公部門、居家醫療據點與社區間的「橋梁」,更重要的是希望培養社區居民互助的力量。

水產養殖危機重重!外來貝類入侵文蛤池 死亡率節節飆升

雲林縣臺西、口湖一帶是我國文蛤主要生產地區,產量占全國6成,近來當地漁民紛紛反映文蛤越來越難養,死亡率節節飆升,除了氣候異常、放養密度過高、養殖環境異變、種源弱化等,大量貝類入侵亦為原因之一,其中更以似殼菜蛤(M. sallei)、褐皮粗米螺(Didontoglossa koyasensis)和孔雀蛤(Perna viridis )為主。

【生物多樣性01】與猴共生「猴子米」 豐富生態成最大贏家

資深賞鳥人、56歲黃麟一,是臺東新移民,在成功都歷經營民宿,民宿旁是稻田,因不忍農田主人用捕獸夾捕猴,10年前如願買下鄰田種稻,沒想到原本愛好動物的他,因稻作遭遇猴害,一度對猴子「咬牙切齒」,但因堅持友善耕作、尊重生態,找到與猴共生的方式,不僅他以猴為名的「猴子米」總能受到消費者青睞,且維護了田區生物多樣性,更讓他獲得大自然最美麗的報償。

【生物多樣性】系列報導

5月22日為「世界生物多樣性日」,今年正好是2010年生物多樣性《愛知目標》10年期限最後一年,在此武漢肺炎疫情蔓延全球之際,更提醒我們,人與自然互利共生的重要性。臺灣民間持續透過友善環境耕作,踏實地邁向愛知目標的願景,只要友善耕作能獲得支持、永續經營,農業就是生物多樣性的最佳夥伴。

【生物多樣性02】讓石虎找到回家路 瀕危物種生態給付方案7月上路

官田水雉、苗栗石虎等保育類動物,以及貢寮、金山八煙聚落的水梯田等重要生物棲地,農委會林務局過去以專案方式提供生態服務給付,支持私有農地維持友善耕作,維護當地生物多樣性。林務局將整合生態服務給付方式,提出《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方案》,預計7月上路,每年提供1億元經費補助,盼縫合零碎淺山棲地,人與生態共生,讓石虎、草鴞找到回家的路。

【生物多樣性03】看見生態互助共生 林務局首出版原住民傳說繪本《樹上的魚》

「樹上怎麼會有魚?」原來是農委會林務局與阿美族作家桂春‧米雅合作,首度以原住民口傳神話為題材,出版繪本《樹上的魚:Lokot鳥巢蕨》。書名起初讓人詫異,但其實故事呈現阿美族對自然生態細膩的觀察,述說不同物種間的互助與友誼,彰顯尊重生物多樣性的意義,林務局特於5月22日「世界生物多樣性日」正式發表,盼讓臺灣更多人知道並傳承這個美麗的自然生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