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危機重重!外來貝類入侵文蛤池 死亡率節節飆升

雲林縣臺西、口湖一帶是我國文蛤養殖的主要生產地區。

文、圖片提供/國立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董哲煌、國立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助理教授方引平

西南沿海地區為臺灣水產養殖的重鎮,但是近年來發現有大量的外來貝類入侵,使得養殖產業受到損失,其中,文蛤為我國水產養殖要角之一,更是受到嚴重危害。

雲林縣臺西、口湖一帶是我國文蛤主要生產地區,產量占全國6成,近來當地漁民紛紛反映文蛤越來越難養,死亡率節節飆升,除了氣候異常、放養密度過高、養殖環境異變、種源弱化等,大量貝類入侵亦為原因之一,其中更以似殼菜蛤(M. sallei)、褐皮粗米螺(Didontoglossa koyasensis)和孔雀蛤(Perna viridis )為主。值得一提的是,似殼菜蛤和孔雀蛤更是嚴重影響到文蛤的養成,這兩種貝類為文蛤天敵,而孔雀蛤因進食力強易與文蛤爭食,造成其成長率下滑;似殼菜蛤則是會以足絲吸附在文蛤外殼,導致文蛤難以吸收養分,最後因無法進食而暴斃。

養殖池中的外來貝類危害

似殼菜蛤屬於軟體動物門的雙殼綱,原分布於大西洋、西印度群島,藉由巴拿馬運河到太平洋或跨越大西洋向東蔓延,目前臺灣在西南部海岸皆有發現,入侵途徑可能是附著船舶底部,或藉由壓艙水帶入浮游期的幼生來散布,造成的影響包括阻塞管道致使港灣或水道工程的損害,以及危害當地的養殖物種。

綠殼菜蛤(P. viridis)俗名孔雀蛤,屬於軟體動物門的雙殼綱,原產於菲律賓以南的熱帶海域,目前已經普遍於臺灣西部甚至東部沿海發現,常與牡蠣混生,目前已為臺灣的漁產品之一。殼菜蛤科可分泌足絲,極易附著於漂浮物如船舶、漂流木等,研判入侵途徑與似殼菜蛤雷同。

目前,孔雀蛤在許多港岸的消波塊及沿海蚵棚上大量出現,並可能影響港灣工程設施及牡蠣生長,且在文蛤池成長的孔雀蛤殼長僅2~3公分左右,不像市售的淡菜(英文俗名Green Mussel),殼長可達9~11公分,故不具有食用價值。

淡菜生長於淺海岩礁處,入侵文蛤養殖池將造成危害。

此兩種貽貝大量生長於養殖區的進水渠道,會因環境變化如下雨或溫差刺激而繁殖排卵,浮游幼生會隨養殖池進水入侵,在池內發育、變態為附著苗,附著於池壁或池底繼續成長。由於貽貝類會生出足絲以便能固定在附著的地方,因此在池底成長的貽貝類有時會纏繞數個文蛤。此外,貽貝類也會與文蛤競爭食物,影響文蛤成長並增加飼料成本,目前有紀錄觀察到當其數量高出文蛤量3到4倍時,極有可能將文蛤完全競爭掉。

以生物防治避免外來貝類繁生

雖然目前已有部分外來貝類移除的方法,但執行上仍然困難,水試所與養殖前輩提出改善之建議如下:

由於貽貝類的受精卵大小約為60μm左右,其浮游幼生的大小只有150~300μm,無法用一般濾網將其過濾掉,故只能以沙層過濾方式進水,才能完全杜絕浮游幼生進入池中;抑或先將海水引入蓄水池,潑灑10ppm的漂白水,滅除其中的浮游幼生後再注入文蛤池。

在池中若發現其入侵,生長在池底的蛤苗可利用收穫機翻動底土, 將似殼菜蛤苗埋入土中,使之窒息死亡。至於附著於池壁的似殼菜蛤及孔雀蛤,則可將水位降低使其裸露於空氣中,再用瓦斯噴槍燒死。

可利用收穫機翻動底土, 讓蛤苗將似殼菜蛤苗埋入土中,使之窒息死亡。

另外也可採用生物防治法,可在池中混養200~300尾/公頃的黃錫鯛(枋頭)或50尾/公頃的黃臘鰺(紅杉)或其他食貝性魚類來攝食似殼菜蛤,但要注意魚的口徑大小,以免文蛤也被吃掉。至於孔雀蛤則可在池中混養蟳蟹或黑鯛Acanthopagrus schlegelii,但同樣需預防文蛤也會被吃的問題。

入侵的物種比想像中得還多?

不過在這兩年間的觀察中,發現文蛤池內除了主要出現的兩種雙枚貝之外,當以DNA序列比對後,赫然發現尚有其餘外來貝類入侵,我們暫以Perna sp.淡菜蛤類稱之。出現在雲、嘉、南的Perna sp.淡菜蛤類外型與褐菜蛤相似,但殼形為細長狹形,雖然最佳的識別特徵是閉殼肌痕位置偏前很符合,但是內殼的紋路與高珍珠反光層都證明與褐菜蛤不同,經16S rRNA序列顯示它們相似度最多僅有85%,應該分屬於不同種。在臺灣的觀察發現Perna sp.成蛤耐受鹽度可以低到5ppt,耐溫至少33℃,目前在雲嘉南、海邊十分常見。

絲綢殼菜蛤。

此外,在入侵調查中,還發現了另一種類似於孔雀蛤的貝類,經分析出來為絲綢殼菜蛤(Mytilus coruscus),而此貝是屬於貽貝目(Mytiloida),殼菜蛤科(Mytilidae),殼菜蛤屬(Mytilus)。絲綢殼菜蛤在中國大陸名為厚殼貽貝或稱韓國貽貝,根據臺灣貝類資料庫顯示其分布在遼寧、山東、浙江、福建(平潭、廈門)、南韓及越南等地,在臺灣在龜山島也有採集紀錄。

這結果也解釋為何近年養殖戶在養殖池內放養黑鯛Acanthopagrus schlegelii和紅沙Trachinotus blochii 等食貝性魚類仍無法有效防治,因為入侵種類已變成厚殼種類,而非似殼菜蛤這一類薄殼種類,故魚類無法咬破它的殼捕食,達到抑制入侵貝類族群發展目的,同時因為種類不同,對氯、鹽度和溫度的耐受性也相對不同,很多防治方法都要隨著更動。

文蛤為臺灣水產養殖要角,卻受到外來貝類的危害甚深。

漁民得採取盡量保守且謹慎的應付方法,Perna sp.和絲綢殼菜蛤這兩種貝類都是未曾研究過的物種,其對環境的抗性可能出乎我們的想像,文蛤產業對臺灣西部沿海鄉鎮相當重要,因此問題的克服,尚需產官學界共同努力。

本文轉載自402期《漁業推廣》月刊,原文標題〈文蛤的天敵  臺灣西部養殖池的外來貝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