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鄉間小路 第 69 頁
【文明野味】如此沉迷:大河戀與羽毛賊
年幼時,我曾跟隨表哥到阿嬤家附近水圳釣魚,有樣學樣地做了一根自製釣竿,釣線另一頭綁的是虛擬魚餌:一顆鈕扣。我的表哥長大後依然熱愛釣魚,他曾經半夜和一群漁友搭小船前往外礁海釣,漲潮的時候礁島表面積漸漸縮限得剩下一張地毯那麼大,一群漁友就這麼無路可退地於暗夜中垂竿,破曉時船老大才返回孤島接他們回家。
涼夏饗食開胃料理
炎炎夏日食慾不振,看到食物都沒胃口,只想窩在冷氣房喝飲料吃冰棒嗎?張克勤運用小農及當令食材,結合原住民、泰式、粵菜風格,帶來一系列冰沁清爽的創意開胃料理。不想出門沒關係,跟著食譜一起動手做,在家也能享受夏日美食饗宴,滿足口腹之慾。
屏東沁涼法:山海是讓體感降溫的沙漠綠洲
恆春半島,這個太陽炙熱到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南方,每年當南風登入鵝鑾鼻沿岸,「追暑」的人潮便一車接著一車到來,夏季泡在冰涼的水裡,絕對是人性根本的渴望。而對於這十多年來都堅持不裝冷氣的我,正中午的日頭偶爾會使家中宛如有條赤道,因此「消暑」無庸置疑成為我最必備的生活技能。
【非關爬山】一起走一趟關門古道:丹大之聲
高海拔世界有種真空的靜謐,連清晨的鳥叫都很難聽見。我們走在古道與中央山脈主稜重疊的小徑,兩旁高大的鐵杉環繞著箭竹草坡。向東望去,是來時的倫太文山系,突出的山頭如雲海中孤島;往西,則是熟悉的東郡大山與東巒大山,卻是第一次從這個方向眺望。
【島民觀察】霧季野草事
霧季到來,飛機不飛,島嶼在霧中的樣貌讓人難以辨識清楚。但聚焦在細小的尺度上,此刻的馬祖春暖花開、生機勃勃,成為列島先民豐厚的食物來源。種植旱作、採集藥草、撿拾螺貝、討海抓魚……無論在山上還是在海中,依公與依婆〔註〕運用智慧與四時共存,秉持漢方「不時不食」的思想,飲食基礎正符合這個島嶼四季分明的氣候。
【異鄉人的療癒餐桌】「不好吃」的清湯麵
一志是個可愛的安徽女生,每次她來我們店裡吃飯,都會抓著我的手很興奮的說哪些食物「特好吃」「哎呀!實在太好吃了」。有時候工作到職業倦怠,一心只在乎食物的品質與賣相有沒有達到標準,忘記當初吃到美味食物的悸動。遇到真誠又真心喜歡吃的一志,覺得大夢初醒。
【菜市人生場】百慕達三角湧
建興市場內掛滿四色布塊,風馬旗似地飄,當地朋友的姨婆在這兒賣自製冰料,不過因為「明天要去遊覽」,攤上只擺五包鹹湯圓,粉圓、粉角、粉條都不賣,今天的攤位,專門用來聊天。同樣在市場聊天的,還有外頭賣爆米花的阿公,不知哪裡批來的爆米花杯,稀少地擺在前頭,聚集聊天的朋友比那些爆米花杯多好幾倍,路過的人大概都有默契,知道爆米花只是幌子,都不去買,到頭來,爆米花還是給阿公們邊聊邊吃了。
河海呢喃的港都老埕故事
「港都認識王」創辦人黃祺瑋一如既往穿著花襯衫、戴頂漁夫帽在大街小巷穿梭,豆大的汗珠滑落臉頰。當他路過老字號「高雄婆婆冰」,店內大姊喊住他,「等我!拿杯烏梅汁給你啦!太熱啦!」自然流露好交情。他與地方創生團隊「叁捌地方生活」試圖挖掘高雄的美好事物,「想讓更多人知道這座因港而生的城市,為何叫作港都。」
西瓜成熟時,黑翅鳶看顧的盛夏涼意
半世紀以來,龍井瓜農總在春夏的大肚溪畔,揮汗扛起一顆顆嬰孩般的重量。 明明這麼深沉,竟一剖繽紛,或豔黃、或鮮紅。 明明這麼結實,竟一咬爽脆,既清甜、又水潤。 被豔陽孕育的涼意,能抵禦盛夏;被砂地培植的溼潤,能解除渴熱。 外體分量十足,內部卻輕爽宜人,西瓜這等消暑功力,有誰能敵?
晶透彈嫩降火法寶,三代女力開拓蘆薈新可能
切開粗韌帶刺的蘆薈外皮,晶瑩柔嫩的葉肉滑入碗中,光看就讓人暑氣全消。長於熱帶與亞熱帶的蘆薈,抗旱且生命力強,是大自然賦予的解熱良方。臺南的蘇雪莉一家,二十多年前意外踏進有機蘆薈世界,如蘆薈般既韌且柔的祖孫三代,走出從臺灣到國際的農業女力之路。這段旅程,要從兩株在阿嬤花盆裡意外「發蘆」的費拉蘆薈苗(Aloe Vera)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