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鄉間小路 第 112 頁
美麗到最後一刻,40年木花窗拚出新風貌
超過一甲子年紀的正利木器,面臨自動化機臺的競爭,老廠在第一代創始人陳煌輝與第二代兄弟陳正忠與陳建利的攜手之下,花費20年以上時間醞釀,把木藝工法延伸到生活器物。如今,老廠力拚轉型有成,吸引來國際咖啡品牌下單合作,同時跨界與設計師合作開發新產品,在募資平臺連開三檔活動,一舉拿下年輕世代的注意力。
【路上採集學】乘著北勢溪漂流的木精靈
木精靈和水精靈是分不開的好朋友。坪林地處北勢溪流域,生態資源豐富,除了一般民眾的茶鄉印象,早期其實還曾發展過木業。木精靈在北勢溪上游聚集,雨量大時,村裡的壯丁們上山伐木,捲褲管、打赤膊,趁水精靈元氣旺盛時,順著溪水將木材漂運到坪林市區,再送至宜蘭、羅東紙廠做「paruku」(老一輩的誤音,應為パルプparupu,紙漿的意思)。
【農婦心底話】只想為你做頓飯
朋友琳興高采烈說要來家裡煮飯,我們開車到客運站接她時,見她煞有其事提著一大顆白花椰和調味料前來,我噗哧笑出來,琳不知怎麼了,認識她以來,我從未見她如此主動於廚房工事。
中藥尬咖啡,讓走進中藥行變成一件新潮的事
元益蔘藥行創立於1984年,開業即將邁入40個年頭,至今已由第二代的張修豪、張惠雯、張博勛三兄妹接棒,如何延續逐漸凋零的老行業,熱愛咖啡的他們也為傳統中藥注入新生命,發展出更多可能性。
【非關爬山】山中的玉米故事
玉米於我的連結,源於旅途中拾起的味道。尼加拉瓜的偏僻山村裡,土造的房子家徒四壁,只有牆上的耶穌畫像及一張吊床,女人拿出前一晚以石灰煮過的玉米穀粒揉麵做餅,烤盤上的薄餅如胸脯般呼吸起伏;非洲槁黃的高地草原,黃昏的炊煙點綴平坦單調的大地,人人與我握手擁抱,然後端出一大盤灰白扎實的玉米糕,用菜刀切了一片遞給我;
霓虹夜不眠,一代匠人忘不了的燦爛時光
19世紀末,世界上第一支霓虹燈於英國的實驗室亮起,十多年後,霓虹燈招牌現身巴黎與洛杉磯的街頭,接著也點亮了東京、上海,這些亞洲大城的霓虹燈師傅遷徙來臺,開枝散葉,培育一班匠人,三立霓虹燈的負責人李茂富也參與其中,彩繪五光十色的都市風景。進入20世紀後,霓虹光彩褪去,然而見證過燦爛時光的人不忍就此熄燈,希望更多人知道它的可愛。
職人大未來:生活中的工藝復興運動
「一輩子做好一件事」是職人的單純想望,然而時間也是最大的敵人——當產業、技術日新月異,傳統工藝則面臨需求減少的嚴峻考驗,有些就這樣消失在時代的洪流裡。周易正與陳明輝分別從出版及教育著手,找回被時代遺忘的職人工藝。他們相信,工藝不應是博物館館藏、要價不斐的奢侈品,只要重回你我的生活,便有了創造未來的動能。
「燒好香」的堅持:舉重若輕、聞香識木的職人技
香火鼎盛的廟宇,善男信女燃香參拜,虔心相信祈願會跟著拜香的裊裊輕煙上達天聽。以香祭祀是自遠古流傳至今的習俗,製香技藝亦隨著明清移民傳入臺灣。來到宜蘭頭城專門製香的己文堂,職人不畏工序繁雜辛苦,以手工與誠心上粉做香,作為人與神靈的溝通媒介。
《鄉間小路》2020年7月號 職人匠魂
職人挖掘傳統工藝的亮點,翻玩出新趣味──漢方中藥尬手沖咖啡,木花窗化為桌燈、花器的圖騰。這些新潮的嘗試把工藝帶回生活,讓新世代重新看見它的美麗。亦有許多新興職人,如師法外國的尋豆師、用日本的茶道跟甜食介紹臺灣的和菓子師傅,「創新」讓職人的面貌更多元廣泛。
【農遊食趣】金鑽鳳梨一統江湖的祕密
鳳梨三百年前來臺扎根至今,已發展出23個正式品種,但現在到市面上買鳳梨,九成以上買到的是台農17號金鑽鳳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