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遊食趣】竹北烏魚子為什麼紅

文字.攝影/陳志東

烏魚子又稱「信魚」,它總是很守信的在每年冬至前後十天、在體內魚卵最肥美時來到臺灣西南沿海,豐富了除夕夜餐桌。但隨著大陸漁民攔截加上海洋資源匱乏,野生烏魚越來越少,目前臺灣超過九成都是養殖烏魚,而養殖烏魚的取卵時間通常比野生烏魚提前一個多月,也就是11月立冬或小雪時。

隨著氣候暖化,現在每年一到這季節,烏魚養殖漁家就會面臨兩難處境。烏魚的生長發育期都與時間息息相關,並因溫度決定烏魚子品質。每年秋天,烏魚卵泡就會開始發育,並在11月間最成熟。這時如果天氣夠冷,烏魚卵就會又大又香;如果不夠冷,烏魚的卵泡還是會成熟,但就不會又大又香。

兩難的是,此時殺魚取卵,取出的可能都是一片只有二、三兩的烏魚子。烏魚要養三年才能性成熟並產卵,如果明知今年它的卵很小卻又硬殺,三年努力可能就此血本無歸。

但若此時不殺魚取卵,等立冬一過,它們體內的卵就會消失排掉;不是說多等一個月天氣冷了,它就會變成一片七、八兩重——烏魚卵就是這樣,節氣一過就消失了。然後漁民就要再多花一年養,而這一年的飼料費成本堆疊是否划算,還有明年天氣是否夠冷,誰也不知道。

臺灣最大的養殖烏魚產地是雲林口湖等西南沿海鄉鎮,但隨著氣候暖化,這幾年漁民幾乎年年面對這個兩難,最終卻總因氣候太暖每年都賠,導致烏魚養殖戶銳減。好不容易今年冷得早, 無奈遇上疫情,品質與數量會好,但出口量預期會大減、售價預期會跌,漁民們又是一陣哀傷。

兩樣情的是,新竹竹北的烏魚子拜氣候暖化之賜,知名度越來越高。竹北烏魚子養殖業起步較晚,約從1990年才開始,目前年產約15萬尾,占全臺產量7%。數量不算多,但因緯度偏北、氣候涼,烏魚總有機會結出又大又香的烏魚卵。

PROFILE

陳志東 資深旅遊美食記者,飛過許多國家,踏遍臺灣每個鄉鎮,近年專攻食材源頭與烤肉,最愛生活中各種人事物觀察,對農民與土地有著濃厚感情。

每年立冬,就是烏魚子養殖漁家最兩難與忐忑的時刻。


文章未完,完整版請見《鄉間小路》2020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