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鄉間小路 第 111 頁
《鄉間小路》2020年8月號 食米究好
每個人心中都有獨鍾的米食,可能是小時候那鍋健康與親情滿載的繽紛十穀飯,抑或拜拜的常備供品紅圓粿。近年米飯有了更多變化,由米磨成的米穀粉用法多元,為糕點、餅乾增添淡淡米香;風土與時間作用而成的酒釀、甘酒等發酵米食,定會顛覆米飯的既定印象。這一切,都是由米而生的禮讚。
你不知道的古早味米食身世:一「柱」比人還高的米糕、爆米香是美國人發明的?
台灣米食何其多,你吃過哪些?你知道它們的由來嗎?讓我們一起隨著古早味米食,探尋阿公阿嬤時代的美味記憶。
開米絞,賺粗糠!老碾米廠用米糠拚轉型
來到雲林斗南市區的玉山碾米廠,紅磚老屋改裝的辦公室後頭,木造碾米機至今運轉不懈,把稻穀去蕪存菁,留下濁水米的滋味。祖傳三代碾米事業由廖偉志與莊雅琴夫婦接棒,兩人齊心協力共創「醬好糠」新品牌,並且推出米糠抹醬、米糠酵素洗潔粉、米糠油護手霜等產品,把碾米副產品從垃圾變黃金,突破老碾米廠的生存困境!
熟悉又陌生?你不知道的稻米二三事
根據統計,2018年臺灣每人平均吃進45.6公斤的米,我們天天吃米,卻都難以說出吃下肚的米是什麼品種、來自哪個產地;甚至對米有些誤會,說它是糖尿病患者的敵人、肥胖的元凶……吃米更要懂米,從品種到吃法,解除對稻米的迷思!
【餐桌通信】各國的待客之道
敦子老師你好:老師去祕密基地偷採小草莓的故事,讓我想起偷吃草莓的回憶。去年的南美洲旅行,我與友人到了一座位於的的喀喀湖上由蘆葦做成的小島,身體不適錯過了午餐,醒來之後,小島主人已撐船外出捕魚張羅晚餐,只剩餓得兩眼發昏的我們,和熟練地吃著屁股下的新鮮蘆葦當下午茶的兩個小女孩。
【文明野味】養虎為患
也還沒有北極熊漂洋過海來傳福音:「愛是恆久忍耐在柵欄裡。」─湖南蟲,〈動物園沒有〉,收錄於詩集《一起移動》 也許是居家防疫的日子過得太過乾枯,Netflix的紀錄片《虎王》(Tiger King)收視率一飛衝天,首播頭十天美國境內觀賞人次突破3400萬——在坐困愁城的悲哀中,看美式鄉土劇灑狗血的各種困獸之鬥,大概具備某種以毒攻毒的療效。
【菜市人生場】海拔0公尺的山上市場
「今天我們要去山上的市場喔。」(車開了五分鐘) 「到了。」「蛤,我們不是要去山上嗎?」 「山上」區,在臺南市的中央偏南,舊名為臺語發音的「山仔頂」,不過幾乎全區都是平原,只在與山的交接地帶有些丘陵地。要注意,和老人說要去「山上」時,可不能說要去suann-tíng,而要說san-siong,否則那老人下一句就要問你:「啊你欲去哪座山?」
十個問題,挖掘你內心的職人魂
要做什麼工作好呢?人的一生中能做的事情有限,有許多看起來有趣、想嘗試的職業,卻總是沒機會好好認識。本期《鄉間小路》探訪六位身懷絕技的職人,在看他們的故事之前,先來做迷你版性向測驗,挖掘潛藏在你身上的職人特質!
日本茶道臺灣茶人,用茶與和菓子說故事
用日本茶道的精神及技術,沏一壺臺灣茶,細細品味外型絕美精緻,且融合臺灣季節與農特產的上生和菓子。在充滿日本禪意風情的空間中,享受濃濃臺灣味,這是「三日月茶空間」創辦人兼和菓子師傅楊裕明的獨門之路。
解密咖啡風味的尋豆人
在咖啡界的字典裡,Green Bean Seeker(尋豆師)是一種概念,而非真正的職業。尋豆師的工作並不如想像,沒有印第安納瓊斯奪取秘寶的刺激,反倒是要有精確的烘豆技術以及品評能力,才能細究品種、批次、處理法的差異,在億萬磅咖啡豆裡抽出值得深究的一支風味。可以說,尋豆師是用感官去狩獵味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