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賣咖啡豆,不賣咖啡——隱身永康街巷弄的咖啡人林詩博

文字/Vivian 攝影/王志元

午後,寧靜的小巷弄裡,傳來輕微但熱鬧的聲響,循聲走近店家門口一瞧,那是咖啡豆在機器裡翻滾的撞擊聲,老闆林詩博端坐在烘豆機前專注地盯著溫度儀、傾聽豆子的聲音變化。溫度來到設定的180℃,豆子開始劈哩啪啦作響,節奏從慢到快到慢,就在似乎快要靜止時,又再次傳來爆裂聲響,「這就是一爆和二爆,聲音不大相同,焙度也差很大。」

「咖逼ㄟ——」鄰里熟人和朋友們都這樣叫林詩博,他在永康街巷底經營一家咖啡豆專賣店,店名「藏田」,但招牌只掛著「咖啡豆專賣」,偶爾會見他穿著店服,一件草綠色的短袖T恤,背後印著「只賣咖啡豆 沒有賣咖啡」,直白地宣告:這裡不是咖啡店,而是咖啡豆專賣店;這裡沒有咖啡,只有咖啡豆。 走進小巧的店裡,左側近門口處擺放著烘豆機、裡邊是櫃檯,右側則是一整面的世界咖啡豆牆,整齊陳列著許許多多的透明玻璃罐,上頭清楚標示著內裝咖啡豆的產區、豆種、處理方式等。架上大概都維持五、六十種咖啡豆,非洲、亞洲、中南美洲……還有為數不少的臺灣地產咖啡豆。 談起咖啡豆專賣店的設定,「單純喜歡咖啡,但不喜歡服務人!」一想到咖啡廳不只賣咖啡,還要提供空間和氛圍等其他服務,決定還是專賣咖啡豆好了。但再細究,其實有深刻的初衷:「以前在住家附近,一定會存在一家麵攤或小吃店,不是什麼浮誇的美食,但會讓人無論到哪裡都念念不忘。我想做的,就是這樣社區型的生意,成為社區居民的記憶點,和他們一起生活和成長。」

咖啡豆,有個性

林詩博強調,咖啡豆本身是有個性的。以洲區來分:非洲的咖啡豆野性、奔放;中南美洲的豆子優雅、漂亮;亞洲則有東方的沉穩和藥草調性。再深入嘗試,同一大洲、不同國家的咖啡豆也各有性格,緯度、海拔、內陸或濱海的風土條件、國家的參與和管控程度、咖啡農的種植技術及處理方式等,都會影響所產咖啡豆的風味。更講究的還有莊園、品種等因素。形成一支咖啡豆的風味,「種植占70%,烘焙占20%,萃取占10%。」咖啡豆的風味在種植時就已大致確定了,烘焙這道工序重點在表現咖啡豆的風味。其餘的,就是每一位品飲者的感受了。

烘到需要的焙度之前,咖啡豆就要趕緊下來「納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