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風味的自由,探索咖啡因的城市地圖

文字.攝影/施清元 場地協力/Fleet Street

「我覺得,我是一個偷故事的人」,Elsa林珈如是知名咖啡社群平臺「咖啡因的地圖」管理者,曾在咖啡館與藝廊工作。熱衷與人交流的她,以在咖啡館「偷來的」故事,以及對咖啡深入淺出的講解為主軸,書寫三年多來人氣不墜,並逐漸成為另一種形式的城市指南。

打開地圖App,密密麻麻地,做滿對店家的註記與星號,但其中有一顆星別具意義。那是中正大學寧靜湖畔的咖啡館Poco A Poco,一杯淺焙的耶加雪菲,在口中帶出明亮的藍莓與水果茶風味,Elsa至今仍無法忘懷當時味蕾的衝擊,而咖啡因地圖的迷霧,也在那一刻打開了最初的小孔洞。

後來,在倫敦念書時造訪的Monmouth Coffee Company,更是將她帶進了更奧祕的咖啡世界。嶄新的五感體驗,除了成為她在網路分享探訪心得的動力,甚至還考了咖啡師的認證,為的就是要提高自己觀看這個世界的解析度。從原豆的生產、交易買賣、烘豆的火候,到穩定沖出日常飲品的技術要求,一杯在手,不再只是看到淺褐與深褐色間游移的液體,而是一幅囊括森羅萬象的縮景圖。

一杯咖啡,凝聚於城市漂泊的人

回國後,Elsa一邊在藝廊上班,一邊,則進行她對臺灣的咖啡田野調查。根據她手邊的資料,臺灣大約有兩千多家自家烘焙豆子的店,再加上一些與優良烘焙廠密切合作的咖啡廳,數量相當可觀,所以作為一名飲用者是幸福的,因為你有從中挑選出自己真正喜愛風味的自由,而不用受其他因素阻撓。

也因為競爭激烈,在咖啡、空間、人(服務)這三個評價咖啡館的向度裡,許多店家都已經能滿足第一項,端出夠水準的咖啡(看看我們拿了多少項目的世界冠軍)。但如果要像過往Elsa在歐美國家體感的那樣,起床喝一杯、搭地鐵前喝一杯濃縮、逛街累了在路邊也喝一杯,真正讓咖啡成為一種使人能夠自由浸潤的文化氣氛,那麼對咖啡館的要求,就要逐漸往「人」的方向移動,畢竟,咖啡本來就是一個與人密切關聯的產業啊。Elsa認為,VWI咖啡廳的創辦人王策透過空間營造傳達生活美學的手法,正是一股牽引業界往「人」移動的驅動力,她非常期待他的下一步。

「一席」咖啡館的招牌康寶藍,是Elsa最懷念的溫暖風味,表面濃厚的鮮奶油是它的特色。(圖片提供/咖啡因的地圖Elsa)


文章未完,完整版請見《鄉間小路》2020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