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動手網,烘出電光咖啡的過去與未來

文字/莊政霖 攝影/林靜怡

穿過連綿稻田,來到臺東卑南溪旁、人口僅兩百多人的電光部落,29歲的阿美族青年黃瀚扭開爐火,以手網烘焙咖啡豆,幾坪大的空間很快被咖啡的香氣填滿,「咖啡是我們部落的特產,我喜歡喝咖啡,結合興趣跟部落的需求,是理所當然的選項。」黃瀚說:「這就是為什麼我開始學烘豆、萃取咖啡,也打造出這間店。」

就像現今許多在偏鄉生活的人一樣,在臺東關山電光部落經營「日出禾作」的黃瀚是個斜槓再斜槓的年輕人,2015年他與妻子回到部落成立品牌,販售自家栽種的有機稻米,也做部落導覽員,因而認識了電光咖啡的歷史。

坐落於海岸山脈邊坡的電光部落,除了是早期住在恆春的阿美族人遷徙至東部的聚居地,也是臺灣史上著名的咖啡產區,「電光部落的咖啡是日本人帶來試種的,隨著太平洋戰爭結束,日本人在臺灣種植咖啡的嘗試也跟著結束。」黃瀚說:「重新把咖啡種回來,並且試著量產,在電光部落,大概是近年的事。」

咖啡是興趣,也是部落的文化

至於黃瀚本人跟咖啡的結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我喜歡看日本的動漫跟戲劇,有時候會出現劇中人物喝咖啡的場景,它通常是簡單帶過,一般人不會特別注意到。」黃瀚暫時放下手邊的工作,從吧檯的瓶罐之間抽出一罐罐裝咖啡,笑說:「我一開始只是想學裡面的人物,大學的時候,我喝的就是這種罐裝咖啡。」

不同於一般對返鄉青年的想像,早在高中畢業前,黃瀚就已決定要回到故鄉臺東工作,他笑說:「我國中時經常跟在哥哥姊姊後面參加部落的事情,就是跟屁蟲啦!後來我想,這麼適合生活的地方,卻留不住年輕人,實在很可惜。我希望為故鄉的改變盡一點心力。」看見部落試著種回咖啡的努力,黃瀚對咖啡的興趣,加上推廣故鄉產業文化的使命,促成了日出禾作的誕生。

除了咖啡,美式烤麻糬、炙燒Silaw飯糰等也是日出禾作限定的特色小食。


文章未完,完整版請見《鄉間小路》2020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