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技術
耐候性佳的番荔枝「台東3號-綠寶」

番荔枝屬(Annona)果樹在臺灣主要經濟栽培的種類有番荔枝(釋迦)及鳳梨釋迦兩種,總栽培面積為5,394公頃,產量約5萬5,426公噸。番荔枝引進臺灣栽培已超過350年歷史,目前栽培品種以「台東2號」(大目釋迦)為主,該品種具有產期早、大果、果肉率高及較耐儲運等特色,缺點為冬期果遭遇低溫易發生裂果,常造成極大損失;鳳梨釋迦則是1965年自以色列引進,正常產期的夏期果在採收後果實軟熟前容易裂果,不具商業價值,故改以生產冬期果為主,但近年來受氣候暖化影響,冬季氣溫上升,高溫使得果實採收前生理落果情形日益嚴重。

新聞
鳳梨釋迦全果冷凍新型態 解凍後口感依然Q彈

臺灣鳳梨釋迦外銷量逐年成長,108年外銷量為14,355公噸,外銷金額突破12億元,今(109)年外銷量截至5月產季結束為止,已超過1萬公噸。但以鮮果為主的外銷市場,外銷量九成以上集中於中國大陸,存在極大風險。因此除需積極開拓新市場外,加工產品之開發亦成重要的選項。

新聞
全果冷凍鳳梨釋迦登場 一舉解決後熟、外銷儲運、檢疫麻煩事

為了突破外銷運輸困境,農委會臺東農業改良場推出兩項技術,一次解決催熟及儲運時間問題,這2項技術預計年底即可技轉給廠商,其中成功的關鍵即是催熟技術。改良場的催熟技術可使95%以上的果實在3天內一次軟熟,大幅提升批次冷凍處理原料的品質及操作便利性。再讓讓果實溫度快速掉到零下40℃冷凍,冰晶形會變小,解凍後的果實,質地、口感、品質才能接近生鮮的狀態。這項技術預計年底可技轉,預期可讓鳳梨釋迦外銷成長1成。

新聞
且慢! 鳳梨釋迦宜7月中旬後修剪 減少果實裂果

11月採收鳳梨釋迦果實容易在後熟過程中發生裂果,裂果率達85%以上,且往往送到消費者手上才發生裂果,對臺灣鳳梨釋迦形象影響甚鉅,臺東區農業改良場建議,7月中旬以後再進行產銷調節修剪,不要讓產期提早到11月,才可確保鳳梨釋迦品質。

新聞
鳳梨釋迦果園評鑑出爐 冠軍2月才獲Global G.A.P.驗證

「2020鳳梨釋迦優質果園評鑑競賽」得獎名單出爐!今年鳳梨釋迦評鑑競賽計有38位農友參加,經過果園及果品2階段評鑑的激烈競爭,最終由臺東地區農會輔導之果農林沛縈奪得冠軍。林沛縈與先生一同經營果園,今年2月才剛取得全球優良農業規範(Global G.A.P.)驗證。

新聞
維生素C、B2是蘋果10幾倍 鳳梨釋迦這樣貯放「不OK」!

近日不少民眾踴躍購買鳳梨釋迦,力挺農民,但鳳梨釋迦買回家後應該怎麼貯放才能有效保鮮呢?臺東區農業改良場提醒,鳳梨釋迦應軟熟後再冷藏,尚未軟熟就送進冰箱,恐讓其受到低溫寒害,果實變黑且無法軟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