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日本鰻
鰻魚養殖已有上百年歷史,至今仍沒有商業化量產的人工繁殖魚苗,原因在野生鰻魚特殊的洄游生態。日本研究人工繁殖鰻魚苗已半世紀,去年成功將成本降至每尾1,800日圓,是全球最接近商業化量產鰻苗的國家「之一」──臺灣的利生生技自2013年創立後,屢屢突破鰻魚種魚催熟、替代飼料開發及誘導仔魚「變態」等難關,今(2024)年成功育成臺灣第一尾人工鰻苗
臺灣曾是「鰻魚王國」,養殖鰻魚以外銷日本為主,1990年代初期在日本市占率超過5成,每兩條鰻魚就有一條來自臺灣,但隨著中國養鰻產業興起,臺鰻在日本市占率遭受挑戰。農業部漁業署表示,臺灣不應做價格競爭,但急需善用「頭期苗」優勢,導入設施養殖穩定生產,精進養殖技術,用高品質鰻魚贏回國內、外市場。
嘉義最年輕的養鰻業者陳國偉,在布袋鎮經營大岩生技養鰻場,8年來堅守使用高成本鱈魚油魚粉飼料,加上在地特有底土環境,培育出下腹雪白、背部呈天空藍的頂級「極光鰻」。肉質柔軟、鰻香濃郁、魚刺無感的上乘鰻魚品質,讓他面對臺灣養殖鰻業縮減的低谷盤整期,依然能站穩嘉義前五大養鰻業者的位置。
近年來,臺灣日本鰻活鰻在日本受到中國強力挑戰,市占率維持二成左右。自詡「鰻魚大王」的吳明韋,投入活鰻出口逾20年,身兼盤商、貿易商與包裝廠,他強調把關活鰻品質、確保訂單供應,維持客戶對他的信任,希望「客戶愈來愈好、愈來愈賺錢」以活絡鰻魚產業。
成立至今37年的佳辰實業,在臺灣鰻魚產業蓬勃發展的1990年代投入鰻魚加工,生產日本鰻燒烤製成的水產冷凍加工產品「蒲燒鰻」供應日本市場,從原料挑選到加工過程,每個環節嚴格把關,受日本客戶青睞。面對中國在日本市場的競爭,佳辰拓展「蒲燒鰻」一度進入歐美市場,目前仍持續與日本客戶維持良好關係。
臺灣的鰻魚產業發展已久,主要以日本鰻(Anguilla japonica,白鰻)外銷日本,包括捕苗、養殖、加工、出口皆有長期耕耘、技術獨到的業者,近年鰻苗資源短缺、中國鰻魚搶占日本市場,鰻魚產業鏈各端業者仍致力提高品質、拓展銷路搶攻海內外市場;利生生技更在花費10年、斥資億元後,育成臺灣第一尾人工鰻苗,盼技術繼續突破,從上游帶動產業發展。
今年鰻苗捕撈漁季自11月展開,漁民所捕撈的鰻苗是指日本鰻的魚苗,東亞從臺灣開始,還有日本、中國、韓國等共四國在捕撈,東亞漁獲總量年平均約45公噸,但臺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所長韓玉山推估,今年度總量在35公噸以下、「不大好」。
今年2月結束的鰻苗捕撈季,收獲量雖然比前一年度減少,但仍屬豐收,鰻魚入池量已完成申報,大約4公噸,入池量遠少於去年。臺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所長韓玉山表示,去年放養的鰻苗,現在才養大,將陸續出售,養殖池比較滿,入池的鰻苗數量因此較少。
今天是日本人的「土用丑日」吃鰻魚日,鰻重、鰻丼或蒲燒、白燒是日本人的吃法,有「鰻魚王國」、「鰻之島」號稱的臺灣,鰻魚料理日漸受日本影響,少有自己的口味,少時在經典臺灣料理的八寶飯、米糕尋獲,已是不容易。因是將一品鰻或是大量加工蒲燒鰻外銷,島內食材不足之故,亦或者臺灣人更愛曾經瀕危的鱸鰻?鱸鰻又稱花鰻與稱作日本鰻的白鰻,在敘事與料理上如何呈現不同的社會情境和民族特質?在論述臺食之際,作者從創作、物種特性,並在歷史敘事的脈絡中,尋找答案。
鰻魚天然資源的枯竭,已成為產業發展的噩夢!日本鰻資源長期來看仍處於衰退態勢,估計每年以平均5%的速度消失,若再不採取有效對策,10年後將面臨無魚可捕的窘境,筆者建議應優先保護河川的天然種鰻;縮短捕撈鰻苗時間,並改為許可制;臺中日韓養殖配額砍半;鰻魚放流河川應封溪護魚;以及開發日本鰻種苗人工繁殖的技術等5大項著手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