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堆肥
三級疫情警戒許多民眾居家「自煮防疫」,家中廚餘量也跟著增加,但廚餘不一定要直接丟垃圾車,有從事園藝栽培、甚至經營自己「陽臺農場」的民眾,其實可以把廚餘留下來做有機堆肥。依照農業改良場專家作法,堆肥1.5個月即可腐熟使用。
傳統農村敬天愛土,農耕方式中有著友善土壤的智慧。宜蘭深溝土壤貧瘠,早期田土只有掌寬深度,老農陳榮昌把土壤當寶貝,惜土護土,農忙雖不免抱怨:「做友善耕作心情(sim-tsîng)要下誠濟(tsiânn-tsuē,很多)」,但他用永續的農耕方式養土,深知農業要對土壤好,對人才會好。
農委會被立法院預算中心點名,以「產銷調節緊急處理計畫」辦理產銷調節措施的決算經費爆增,遭質疑砸3億元買堆肥。對此,農糧署澄清表示,只有少數格外品才做芻料或堆肥,多數用於媒合加工且預算支用符合規定,也確實達到穩定農產品市場價格的目的。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開發以木黴菌TCT103及液化澱粉芽孢桿菌TCB428接種,製作蔗渣、菇包木屑堆肥的技術,可將堆肥腐熟速度加快至1.5個月,節省一半時間,還可降低堆肥腐熟時的酸臭味;以此技術製成之有機堆肥,可將番茄幼苗5成多的存活率提升至100%。
小時候,美濃阿媽的菜園旁有棵木瓜樹,阿媽會把廚餘帶到木瓜樹旁倒,堆著堆著,堆成一座小山。小時候不懂,為什麼要堆在那裡?很醜,常有蠅蟲飛來飛去。現在才知道,阿媽在木瓜樹下做堆肥,把營養給了木瓜樹。
中秋節快到了,許多人都會烤茭白筍來吃,南投埔里是臺灣茭白筍栽培重鎮,許多農民採友善、有機栽培,但可以選擇的肥料較少,臺中區農業改良場(下稱臺中場)利用周邊菇農、雞農的廢棄太空包、雞糞,添加木黴菌發酵製成堆肥,成功讓廢棄物變黃金,施灑在茭白筍田,美人腿更肥美高挑,增產近三成,筍肉率也多了8%,整體肥料用量竟還減少三分之一,可望成友善、有機栽培茭白筍利器。
位在中央山脈東側的花蓮,自古因地形限制,東西往來得翻過好幾個山頭,許多農業資材硬生生比西部貴,然而這樣的天生劣勢,反而促使當地人更有效運用手頭資源,位在花蓮的東豐拾穗農場便是其中的典範,難處理的動物糞在堆肥廠發酵後,成為澆灌稻米最好的養分;脫殼後的粗糠、米糠,再一次回饋大地。以花東中心玉里為基點,南北開拓出100公里長的生產鍊,創造出生生不息的循環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