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中藥尬咖啡,讓走進中藥行變成一件新潮的事

元益蔘藥行創立於1984年,開業即將邁入40個年頭,至今已由第二代的張修豪、張惠雯、張博勛三兄妹接棒,如何延續逐漸凋零的老行業,熱愛咖啡的他們也為傳統中藥注入新生命,發展出更多可能性。

農藝
【臺食】咖啡,最初的臺灣之光

1895年之前,大稻埕的茶商李春生就已經把臺灣咖啡送到倫敦讓人品嘗,得到「足以名列第一流的咖啡之林」的美譽,這是臺灣第一批咖啡樹所得到的成績。隨後日本時代,明治40年(1907年)臺灣咖啡第一次參加東京第五回勸業博覽會,明治43年(1910年)關西博覽會第4等賞開始得獎,次年,在大阪舉行的第3回內國製產博覽會起,臺灣咖啡已是不可或缺的展覽品項。至今,咖啡界的臺灣之光從世界咖啡大師比賽冠軍,到烘豆大賽、拉花比賽,往往都能得到好成績,善於比賽的臺灣人在咖啡領域,持續努力經營。

新聞
地理環境佳、栽培面積倍增 臺東咖啡還有焦糖奶油味

臺東縣是國內咖啡栽培面積僅次於屏東縣、南投縣的第3大產區,臺東產區有獨特的地理環境條件,以及日夜溫差大的微氣候,讓其生產出的咖啡蓄積更多營養物質,可以呈現出醇厚滋味,且帶有柑橘、花香及焦糖奶油等迷人風味。

新聞
【發現臺灣農業競爭力】以樸實細緻品質經營市場區隔,有機咖啡與小油菊飄香花東縱谷

天氣炎熱,赤柯山卻仍冷涼舒爽,雲霧繚繞的山丘開滿了黃澄澄的金針花。隱身於花東縱谷中的花蓮縣玉里鎮,小鎮風景優美、空氣清新,擁有優質的天然環境,孕育高品質且多元農產品。其中,花蓮縣玉里鎮特用作物產銷班第2班除了不斷改良種植技術,並積極推廣有機農業,種植咖啡、小油菊等特用作物。

新聞
國產咖啡熱!種植面積10年翻倍,品種鑑定與缺工挑戰待解

臺灣咖啡年進口量達4萬噸,國產咖啡豆近10年種植面積雖然翻倍,自給率卻只有2.3%。在品種選擇,肥培管理等栽培技術上,國內咖啡農多年來倚賴自行摸索,缺乏相關單位統一輔導。全程手採的模式,也遇到缺工問題。農委會茶業改良場坦言,過去10年咖啡研究經費年均僅約5百萬元,未來期望爭取經費研究,或與其它單位分工,期早日造福國內咖啡農民。

新聞
茶有咖啡香氣?茶改場耗時18年復育永康野生山茶

18年前,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臺東分場開始研究在臺東縣永康山發現的「永康野生山茶」,其特色之一便是茶樹周圍散發出類似咖啡、杏仁氣味。臺東分場從近40種的永康野生山茶品系中,選育出具有樹勢強壯、抗旱、抗寒、抗病蟲害及耐機械採收等特徵的優良品系,所製出的紅茶及綠茶風味獨特,且兒茶素類含量高,可望走入機能茶市場,成為具特色的新興茶類。

新聞
【農業好點子】長得像巧克力的咖啡!COFE Bar喫咖啡吧,來「喫」一口精品咖啡

看似一塊塊精緻的巧克力優雅排擺,輕咬一角,入口即化,嘴裡卻瞬間滿盈咖啡的韻味與可可的氣息,舌尖還感受得到細微咖啡粉停留之上,讓人驚喜連連──它其實叫做「COFE Bar」,一塊用「喫」的咖啡。

封面故事
飄著咖啡香的華南國小:小小咖啡豆,帶給孩子們的啟示

一顆小小的咖啡豆,來自南美或非洲的貧荒之地,經由加工烘焙後再流轉到各地,蘊含的醇香就化成一種風雅品味,世界上許多人的生活都少不了它。華南國小的孩童就像咖啡豆,他們生長在以咖啡聞名的小村落,十幾年來被豐富而放遠的視野,灌溉出獨特的自我,混著濃郁的人情況味,在鄉野間瀰漫擴散,越陳越香。

新聞
韓國咖啡業界首組團來臺參訪,盼開啟交流合作

來自韓國第四大城「大邱」(Daegu),由當地獨立咖啡業者組成的地區性協會C.ROAD(Coffee Roasters Association of Daegu)首度組團來臺考察咖啡市場。

新聞
深耕在地,棲居者為鹿野注入新活力

每年隨著熱氣球季的到來,為鹿野帶來大量的人口流動,而時光越過這段宛如嘉年華的盛夏,鹿野還剩下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