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飽讀好書
1925年伊能嘉矩因早年在臺踏查感染的瘧疾復發而逝世。3年後,他畢生研究心血《臺灣文化志》終於問世,不但是全方面的文化百科全書,更有意識地將臺灣放在世界史的格局下來考察,建構出整體性的臺灣歷史民族誌的知識網。
為了推廣食農教育,臺灣農業推廣學會不僅前往日本取經,還尋覓到公民寫手楊鎮宇,從戰後農業發展史開始書寫,推演食農教育的核心宗旨,在立法院展開食農教育立法之際,這不僅是一本寫給下一代的食農風土備忘錄,也是讓國人重新思索自己與食物、農業及土地的起步點。
人遇到第一次嘗試的食物時,一定會先聞聞味道,這是發自本能的舉動。作者小泉武夫走遍世界考查各種發酵食品,發現人類生來就具有辨味能力,能夠分辨出自己需要與不需要的氣味,而發出惡臭的食物竟然就是人類為了健壯地生長所不可或缺的食品之一,其中亦包含異國、異民族的文化多元性。
食物滋味是喚醒我們埋藏心底記憶最好的觸發點,日本生活散文家平松洋子的字裡行間盡是慧黠又細膩的心思,讓味道不只留存在舌尖,也在廚房、在街角、在旅途中,也提醒我們,每一種食物的滋味背後,都是一個意想不到的世界
這是一本關於斐索人怎麼吃、怎麼捕魚、怎麼造船、對經濟與婚姻的態度,如何看待歷史與面對生與死的差異,此篇〈魚〉是斐索人依海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
近十年來,政府已公告的農地土壤汙染控制場址,累計面積達一千多公頃,各地農業區之間,有十幾萬家工廠混雜其中,灌排水渠也共用,全臺灣人民長期處於糧食生產環境安全的風險中。
2018年年初,人稱柯師傅的柯金源導演,出版了《我們的島: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這本厚達 500頁、重達 1.5公斤的「巨著」,從海寫到山,從地震與颱風等天災寫到公害的人禍
為什麼你該讀這本書
東勢大雪山林場與韓戰不但有著間接關連,也是美援時期臺灣第一個「美式」林場,從〈大雪〉篇,可以看到臺灣山林血淚堆砌起來的慘痛歷史,也是一部多重殖民的國家歷史。
為什麼你該讀這本書
除了復活節島文明,作者隆納.萊特還以蘇美、羅馬、馬雅等四個「文明自毀」的歷史為例,梳理文明如何從興盛走向衰亡,只需一千年即步上瓦解的命運。
陸客不來了以後,野柳因畫在珍貴地質上的「紅線」再度博得媒體版面,一時間,文明的暴力與人命的安危喧囂爭騰。只是回首野柳的發展歷程,無人不同意伴隨紅線而來的觀光財,的確大大改變了野柳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