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飽讀好書】《第三種猩猩(經典普及版):人類的身世與未來》

在大躍進之前,人類的文化在數百萬年來前進的速度像是蝸牛那麼緩慢,這種速度受到遺傳變異的支配。只有突變出現,才會讓我們的文化和行為產生改變。

新聞
【飽讀好書】《形塑人類文明的80種植物》

到處都有人相信蘋果有性意涵、催情效果和求愛的作用,而且無論比較大的甜蘋果或酸味的小蘋果都一樣。被羅馬征服之前,凱爾特的傳統是崇敬後者。酸味小蘋果可以製作優良的蘋果酒,而且曬乾或烹調之後都更加可口。堅守傳統的人至今仍會製作美味的紅色酸味小蘋果凍,顏色來自蘋果皮的單寧。作為一種觀賞樹木,蘋果也越來越受人喜愛。

新聞
【飽讀好書】《尋找阿嬤的味緒》

美濃豬,是美濃人財富的一種代表,也是美食靈魂代表,更是創造傳統農家菜的主幹。三獻禮中,全豬是祭祀禮儀中必備供品,代表一場重要祭典。美濃豬的豬油濃香,是美濃農家菜的基本,也是客家菜「油、香、鹹」特性之一。美濃豬豬油的味道香潤,會讓人舌尖上的味蕾跳動。

新聞
【飽讀好書】手搖茶的隱憂:飲料茶

蔡宗南表示,早在臺灣第一波的南進政策之前,1981年就已有臺商將茶苗帶到越南試種。臺茶陸續往國外找尋第二春,除了因為外銷失利、國內市場崛起,「當時聽長輩們告知,有一個因素是風聞政府即將頒布政令,海拔1,500公尺以上禁種茶樹。」

新聞
【飽讀好書】《意外的守護者:公民科學的反思》

肖尼族酋長特庫姆塞一生之中大多數的時間都在為傳統領域而戰,他拋出的問題至今仍在環保運動中引發共鳴:「賣一個國家!為什麼不賣空氣、大海以及土地?難道偉大的靈不是為了祂所有的子民而造出世間萬物嗎?」

新聞
【飽讀好書】《紙上明治村2丁目:重返臺灣經典建築》

但花蓮縣政府卻反其道而行,迴避水岸整治工作,放棄打造優質臨水景觀的機會,也讓歷經八十多年歲月的老橋離開原位。期待未來能看到溪溝重見天日,充滿歷史意義的老橋也能回到原本的崗位,繼續成為發生故事的記憶場景。

新聞
【飽讀好書】《眾神的餐桌: 跟著食物說書人,深入異國飲食日常,追探人類的文化記憶》

這些北方的狼族還沒學會走路就會騎馬,兵民合一,遊牧鐵騎是最有效率的軍隊,像二戰納粹坦克軍團一樣無敵,縱橫歐亞草原數千年。突厥語系在馬背上傳播極遠,曾是絲路上的國際語言,至今也是人口最多、分布最廣的語系之一,從新疆到東歐,每天有無數張嘴巴吐出突厥語,並喝下優酪乳飲料。

新聞
【飽讀好書】《走一條藜家不遠的路》

再次投入農業,魯瓦的心態和策略都與過去不同了。在部落多數人不看好的情況下,他先是租來一甲地嘗試種植,第一年因為經驗不足,紅藜田受焚風吹拂,收成時便慘不忍睹。但他很沉得住氣,投入更多心力,甚至終止其他工作專心栽種,第二年收成順利了,他不因此而滿足,繼續實驗各種栽種方式。

新聞
【飽讀好書】看不見的雨林──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

2001年客家委員會成立,次年,客委會為推廣客家文化,結合旅遊及賞花活動,創辦了客家桐花季,是台灣瘋迷五月雪之濫觴。

新聞
【飽讀好書】82年生的金智英

母親獨自一人前往醫院,默默將金智英的妹妹「拿掉」了。雖然這一切都不是母親的選擇,卻得由母親全權負責,當時母親身心俱疲,身邊沒有任何一個安慰她的家人。醫生婆婆緊緊握住母親的手,頻頻向母親道歉,母親則像個失去孩子的猛獸般嚎啕大哭,幸虧有醫師婆婆對她說的那句對不起,才讓她不至於哭到傷心欲絕、失去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