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野生動物
披著迷彩斗篷,頭戴迷彩遮臉帽,雙腳踩著長筒雨靴,一身出野外的裝扮,卻出現在有著中央空調、酒精層層消毒的純白醫療室中,顯得有點突兀。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以下簡稱野灣)保育員廖朝盛每日在人造的建物、籠舍中照顧受傷的動物,心中盼望著有一天能看到牠們重回野地的懷抱。
穿山甲的鱗甲被視為中藥材,肉被視為野味珍饈,導致穿山甲面臨龐大的獵捕壓力,又不時遭遇來自流浪犬隻的攻擊,生存受到極大威脅。不過,穿山甲保育最近有難得一見的好消息,農委會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在玉井地區林班地的預定疏伐區域,發現46個穿山甲洞穴,該處被視為相當重要的穿山甲棲息地,已停止疏伐,保留給穿山甲等保育類野生動物。
曾經協助調查、監控山區野生動物感染狂犬病而撿拾野生動物大體的路殺社成員,將有新任務,防檢局6月將啟動「因應新冠肺炎擴大篩檢野生動物傳染病」計畫,已獲得路殺社同意提供協助,不過,這項任務因風險偏大,因此僅限參加系統化調查的資深會員參加,撿拾野生動物大體對象包括:哺乳類、鳥類,以及蛇類。
水鹿、山羌、野山羊等等都是常見的違法盜獵受害者;執法人員查緝時,常會遇到的困難就是肉類鑑定,耗時耗力,導致無法立即有效遏止不法繼續發生。現在,嘉義大學研究團隊已開發出輕巧的快篩試劑組,只要有行動電源、加熱器、試紙、試劑,20分鐘就能鑑定出是否為野生動物肉品。
農委會特生中心的「路殺社」成立8年來,手上已蒐集到16萬筆的路殺資料,並整理出116個動物路殺好發路段,這些資料現在導入汽車導航軟體、汽車語音助理APP,比照「注意!前方有測速照相,限速50公里」的語音播報方式,提醒開車族「前方50公尺有動物出沒,小心開車,別要了他們的命喔!」
時序進入夏季,夜晚的涼風驅走白天的熱意,晚間散步的民眾數量也增加,每年4至6月適逢烏龜產卵季,都市河道、溝渠裡的烏龜也會上岸覓食與產卵,新北市動物保護防疫處今年已接獲41件烏龜救援通報,扣除近5成是外來種,實際需要救援的僅個位數,因此呼籲民眾散步時,除非看到外來種烏龜、或有安全疑慮,否則請給牠們空間,勿過度擔憂。
林務局強調,猴子侵害農作物和調降保育等級沒有關係,原先補助農民設置防猴網、電網等等,相關防治資材與設備都會持續補助。未來也會加強製作宣導資料、圖卡,利用臉書、網路讓大眾知道遇到獼猴時該如何面對,確定降級後,也會請各地方政府舉辦宣導會說明。
從通報來看,大多數案件都屬於幼蝠,但周政翰指出,前幾年常遇到有家貓會去抓蝙蝠,抓了不一定會吃掉,有時候是抓來玩,玩到翅膀斷掉,像是斷肢救傷就相對難處理,除此之外,也有蝙蝠被黏鼠板黏到,或是被蜘蛛網捕獲等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