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獼猴保育等級調降,人猴互動該如何調適?

文/林慧貞、洪嘉鎂 製表/邱柏綱 圖片提供/林務局

臺灣獼猴從保育類降為一般類野生動物,若危害農作物、公共安全,不需通報即可獵殺,雖然非危害狀況下隨意捕殺臺灣獼猴仍違法,處6至30萬元罰鍰,但地方政府人手不足,難以稽查,已傳出有網友要拿香蕉誘殺臺灣獼猴。有學者擔憂,民眾對獼猴觀感不好,若產生不當報復行為,對野生動物並非好事,也造成社會對立,呼籲政府應有配套措施,持續和各界溝通防猴方案。

降級後,隨意獵殺臺灣獼猴仍可罰6~30萬元

林務局委託哺乳類動物專家群評估,臺灣獼猴數量穩定上升,昨天召開野生動物保育諮詢委員會時,決議將臺灣獼猴從保育類降為一般類野生動物,消息一出讓飽受猴害困擾的民眾和農民叫好,網路上已經流傳各種對付臺灣獼猴的方法,組成抓猴大隊,甚至開始討論起猴子怎麼料理才好吃。

不過林務局特別強調,雖然臺灣獼猴降級成一般野生動物,但民眾還是不可隨意捕捉獵殺。根據《野生動物保育法》21條規定,只有在下列情況才能捕殺野生動物,隨意獵殺可處6至30萬元罰鍰:

  • 有危及公共安全或人類性命之虞者
  • 危害農林作物、家禽、家畜或水產養殖者
  • 傳播疾病或病蟲害者
  • 有妨礙航空安全之虞者
  • 其他經主管機關核准者

換句話說,不管是保育類或一般類動物,都只能在符合上述條件才能獵殺,而獵殺保育類動物另需通報。

此外,若在保護區獵殺野生動物,不管是保育類還是一般類,都要申請、通報主管機關。林務局強調,國內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野動育法》、《森林法》及《國家公園法》等相關法規劃設的各類保護區及國有林事業區,佔國土面積45%,棲息於區域內的野生動物,即使並非保育類也受到同樣程度的保護,非經申請及許可,不得獵捕野生動植物。

如何認定是人類騷擾或獼猴危害公共安全?

然而,由於人類和獼猴生活空間重疊,獼猴侵入住居、吃農作物等屢見不鮮,部分社會大眾對臺灣獼猴觀感不佳,縱使《野保法》規定獵殺有條件,但已有人揚言要拿香蕉引誘猴子,讓猴子攻擊,順勢獵捕。

事實上,許多哺乳類專家學者研究發現,許多獼猴產生攻擊行為,是由於人類主動餵食、沒有封好食物,甚至故意挑釁。未來執法該如何認定是人類騷擾獼猴,或者獼猴危害公共安全?

林務局保育組組長夏榮生對此回應,要看個案而定,實際上認定的確不容易,建議民眾在處理獼猴時留下紀錄,例如拍照,如果懷疑有人亂捕捉,可提出相關證據,如果事件發生在農地,由縣市政府處理,如果是國有林地則屬林務局管轄,國家公園、自然保留區則看當初劃定的所屬機關。林務局鼓勵民眾檢舉非法獵殺行為,將依原因、時間點、現場情況等審查。

夏榮生也補充,如果農民因獼猴危害農作物而捕殺,「地方縣市政府其實很清楚哪裡有這樣的狀況」,且一定要發生地點有農作物生產,不是隨意宣稱。

餵食、侵犯獼猴住居,人猴衝突人類也有責任

其實人猴衝突,人類也有責任,這次修法是個契機,讓社會大眾共同思考該如何面對野生動物。

去年高雄市農業局公告,凡在禁止區域內餵食獼猴,不需經過勸導,可直接處新臺幣5千元以上1萬元以下罰鍰。高雄市農業局植物防疫及生態保育科科長張韻萍去年受訪時曾表示,有些遊客看到猴子可憐就餵牠,但不知餵食會造成獼猴生態改變,猴子族群跟人的活動範圍重疊愈來愈大,也可能有引發傳染病的隱憂,高雄鼓山區因人為餵食猴子逐年數量上升,中山大學與民宅都受到相當侵擾。

許多學者曾發現,高雄壽山的獼猴身上有多種腸道寄生蟲,有些是人類傳給獼猴的,若過度接觸,自然也可能再傳回來。此次擔任哺乳類動物專家群召集人的國立東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裴家騏指出,獼猴與人類有相當多共通性寄生蟲及傳染病,尤其是腸道寄生蟲,過去有段時間民眾在壽山赤腳爬山就傳出寄生蟲感染,在很多衛生條件不好的國家,從獼猴身上感染的疾病非常多,本來就不應該接觸獼猴。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過去也曾在臺灣獼猴身上發現人畜共通的「疱疹B病毒」,人類一旦感染此種病毒,致死率超過70%,臺灣雖未有人類感染病例的報告,但根據文獻資料顯示,臺灣獼猴體內疱疹B病毒抗體陽性盛行率極高,「經由獼猴接觸感染的風險是存在的。」

臺灣獼猴於25日所召開的野生動物保育諮詢委員會中,雖然決議被調降為一般類動物,但仍需社會大眾達到共識好好相處,避免再有更多爭議與衝突產生。

長期研究臺灣獼猴的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林良恭認為,人猴衝突,人類也要檢討自己,「我們耕作的區域一直往山裡面擴張,而且作物是甜的,人喜歡吃猴子也喜歡吃。」猴害原因不只來自獼猴的族群擴張,活動範圍變大,也有部分是因為開墾的關係,導致人與猴的活動範圍愈來愈重疊。

社會大眾應找出對待野生動物的共識

裴家騏認為,若社會大眾或農民誤以為臺灣獼猴降為一般類後可以有不當報復性行為,如獵殺,將造成社會對立,不利野生動物保育。

裴家騏呼籲,林務局要研擬農業猴害問題的配套措施,不能讓大家都以射殺、獵殺等方式處理,面對野生動物與人衝突的問題,「解決方式要能被所有權益關係人所接受」,以臺灣獼猴侵害農作物為例,權益關係人包含農民、政府、學術界,以及動保團體、社會人士等,從社會氛圍來看,大家不會接受毒殺、射殺、獵殺、撲殺這樣的行為,但可能願意接受驅離、捕捉移除,要找到社會共識,協助農民保護農作物。

林務局強調,猴子侵害農作物和調降保育等級沒有關係,原先補助農民設置防猴網、電網等等,相關防治資材與設備都會持續補助。未來也會加強製作宣導資料、圖卡,利用臉書、網路讓大眾知道遇到獼猴時該如何面對,確定降級後,也會請各地方政府舉辦宣導會說明。

延伸閱讀:
臺灣獼猴確定從保育類除名!林務局:考量野外族群狀況,與農損無關
防猴祕技來出招,林務局發行首本《臺灣獼猴防治手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