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農業缺工
槽耕土壤硬化,手持鏟子、鐵耙鬆土既費力,速度又慢,農委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開發適用於槽耕栽培的電動鬆土機,機體僅約10公斤,輕便好操作,使用電池作為動力來源,不排放廢氣,且設計有多重安全裝置,手離開機械就會自動斷電,安全又省工。
自2020年武漢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韓國當地勞動力短缺問題加劇,農民對無人機的興趣和需求也順勢增長,全國各地農協聚集當地社區僱員及年輕人,建立無人機控制小組,積極地在農村地區推廣無人機的使用。全國有82%的農協認為需要引進智能農業技術,其中無人機這項目最受歡迎,其節省人力及時間成本等優點,在農村地區流行起來。
臺灣目前正面臨嫁接專業人員短缺、高齡化等嚴峻問題,且因番茄嫁接苗使用番茄接穗嫁接於茄子砧木,技術上較複雜、難度高,因此嫁接機械適用性、好用及容易操作,是產業重視的關鍵。在嫁接機械的選用方面,產業的主要考量因素有嫁接成功率、嫁接苗存活率及嫁接速度等。臺灣在番茄嫁接苗生產作業中,目前已有5種嫁接機型可導入產業應用。
農民需要代耕業者提供代耕服務,農委會將介入並優化服務,預計明年第1季推出「農機Uber」App,媒合供需雙方,有需要農機代耕服務的農民、可提供農機代耕服務的團體,都可以使用,以及無人機代噴農藥專業服務也可以預約。另外,無人機噴藥制度將更為便民,農委會將提供可申請、報到、報離、上傳軌跡等整合功能的App,也是預計明年第1季上線供下載使用。
秋冬武漢肺炎疫情再起,移工成為防疫破口高危險群,政府暫時控管入境人數,農務人力更捉襟見肘,雲林縣農會8日上午和法務部矯正署簽立合作備忘錄(MOU),雲林監獄外役監團正式加入雲林縣農會外展農務服務隊季節性農業人力調度平台,讓在監內表現良好、即將刑滿出獄的受刑人出監從事農務,紓解農業缺工問題。
大蒜種植期搶工嚴重,雲林縣東勢鄉農民張夏銘和農機業者合作,以機械理論為基礎,經過實務操作,研發出大蒜種植機,開溝、播種和覆土一機搞定,比人工播種足足節省9成成本,大大紓解缺工荒,已通過專利申請,最新機種明年上市。
農業缺工是過去幾年各大媒體的熱門關鍵字,這個議題描述了臺灣農業與農村所面臨的世代更替窘境。從農林漁牧業普查可知,2010年臺灣從事農林漁牧業的經營管理者平均年齡為62.04歲,至2015年已增加至63.52歲;而超過65歲的經營管理者從2010年的44%提升到2015年的52.19%,在在顯示國內農業人口老化問題日趨嚴重。
考量農民職災保險的保費很低,但發生職災後有理賠,能提供農業雇工實質的保障,也是農委會能輔導農民雇主的範圍,因此規劃讓農業雇工也能投保農職保,不過,這項計畫還在研議中,應該不會很困難,只是尚未定案。
農業缺工問題嚴重,自動化或半自動化農機的研發與應用相形重要。農委會今年擴大補助農民購置小型農機,總預算高達8億元,補助範圍包含常用來除草或鬆土的中耕管理機、農地搬運車、田間搬運機等16種,預估數量可達8萬臺以上,每臺最高補助實際購買價格的1/3。此次補助3月15日開跑,農民可先向各地農會提出申請,審查通過後,須在1個月內完成購買交機,即可領取補助。
傳統農業社會中,農村女性多擔任照顧家庭、農產品銷售等工作,長期作為支持農村的幕後推手。隨著時代演進,性別平權、女性意識漸漸提升,現代農業女力逐漸從幕後走向舞臺,發光發熱。為了鼓勵農村女性揮灑創意,農糧署於2017 年首次舉辦「農業產銷班女性創意點子競賽」,農糧署企劃組視察朱慧敏表示,迴響相當熱烈,2018 年農糧署更加碼提高獎金為10 萬元,擴大對象為臺灣農業產銷班女性班員,希望為農村女性創造更好的舞臺,讓更多創意有機會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