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保衛文心蘭產業!5項技術結合 「智能省工循環一貫化作業」增平均收益80%

文心蘭是臺灣亮點蘭花產業之一,自1986年引進國內試種,已有超過30年的栽培歷史,1994年成功試銷日本2千枝切花後,全臺栽培面積即不斷增加。目前以臺中市、屏東縣及雲嘉南地區為主要產區,面積達到254.2公頃,在國際文心蘭切花產業獨占鰲頭,尤以外銷日本每年穩定供貨約2000萬枝,並在該國市佔率達 95%,總產值高達5億元。

新聞
小面積栽培省工利器 附掛式雜糧播種裝置每小時完成半公頃

國內推廣進口替代雜糧作物栽培,但目前市面上尚無適合小面積栽培的中型雜糧播種機可供農民使用,農委會臺東區農業改良場開發附掛式雜糧播種裝置,適合不同粒徑雜糧作物使用,附掛在臺東場開發太陽能電動車上播種,每小時可完成半公頃,效率比手推播種器高,且購置成本僅約10餘萬元。

新聞
農委會主委專訪01》穀價有感提升 去年二期作每刈逾1100元半世紀最高 拒絕補貼政策改造稻作體質

水稻是國內種植面積最廣的作物,但臺灣長期實施稻穀保價收購政策,糧價難以提高,農委會110年起實施「稻作四選三」政策,減少稻作面積及產量,在111年取得甜美的「收穫」,全年濕穀販售價格每百臺斤(刈)最高逾1,100元,創下近半世紀以來最高價,打破糧價長久低迷的局面。

新聞
茶園植茶可以機械化!國內已開發附掛式植茶機 搭配改良苗袋事半功倍

因應近年人口逐年老化,加速農機自動化、智能化是刻不容緩。近年,茶改場改良茶苗填土機組與開發曳引機附掛式植茶機,積極輔導農民導入機械作業,建立茶園整地與種植規範,提高植茶機作業之成功率,建置符合大型機械作業規格之茶園,並導入乘坐式採茶機,以達茶園大型機械化之成果,已逐漸獲得茶農採用。

新型大蒜種植機,可一機完成開溝、播種和覆土,節省大量人力並提升農事效率。
新聞
開溝、播種到覆土一機搞定 新型大蒜播種機省去9成播種成本

新型大蒜播種機經過數年研發、實務操作的回饋調整,今年才正式上市。由於能一機一次進行開溝、播種和覆土,可大幅減省所需人力,且種植的品質和人工種植等同。估計同樣面積的機械播種成本,僅約人工播種的1成,機械化種植對高齡化、缺工的農村可謂別具意義。

附掛式畦間中耕除草機可調整除草行距等設定,適應不同田間條件需求。
新聞
機械化讓有機栽培更可行 有機大豆及花生機械除草技術研發有成

有機樂活是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的核心目標之一,在農委會推動新農業及大糧倉政策的支持下,花改場透過技術研發及推廣工作,輔導農友種植有機大豆多年有成,目前常年耕作面積已達200公頃。今年再研成「附掛式畦間中耕除草機」,填補有機大豆作畦栽培的機械化除草缺口,同時也讓花生的有機耕作露出曙光。

於田間種植芋苗的附掛式芋苗種植機。
新聞
附掛式芋苗種植機步入實用 栽種芋苗不必彎腰

苗種植期約在每年11月至隔年3月間,芋農於泥濘田區劃線定位後,再拖著承載芋苗的容器為秧船,除了需俯身彎腰逐株定植,更需相當工時。隨著農業缺工與高齡化問題日益嚴重,藉由機械化輔助作業,除可達到省時省力之目的,提升芋頭生產規模與競爭力外,亦避免具地方特色的農產業漸趨沒落與凋零。

新聞
省工省時並減少職業傷害 文心蘭自走式搬運車

文心蘭盆苗搬運與切花採收相當耗費人力,長期負重搬運是常見的工作型態,作業人員常反覆進行彎腰、屈膝、過度施力及伸展等動作,容易導致四肢肌肉與骨骼傷害,同時腰椎椎間盤退化或突出等,亦是農業常見的職業傷害。為建構良好的工作場域與省工省時的農業作業體系,藉由機械化協助人員減少反覆性的負重工作,提供機械輔助設備如搬運車輛等,以避免肌肉與骨骼等傷害。為此,本場研發文心蘭電動自走式軌道搬運車,方便植床換盆時,資材的搬運與輸送或切花採收後的搬運作業,以有效節省人力與採收時間。

封面故事
【農機的新時代任務1】政策篇:加速農業機械化.召募農業人力團

依據行政院主計總處「102年度主力農家(註1)概況調查」顯示,2013年6月底臺灣地區主力農家計14萬9,064家,其中經常從農主力農家計10萬6,419家,占比71.4%,2015年農林漁牧業普查從事農牧業72萬1,000家,從事漁業4萬家。當中從事自家工作者平均年齡為57.7歲,其中65歲以上的人數占34.4%,45~64歲的人數占46.1%,25~44歲的人數卻僅占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