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臺灣茶原產地抽驗近2成混茶 農委會6月底擬預告「國產茶葉」納強制溯源

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去年起聯合衛福部、農委會展開專案稽查,抽驗市售臺灣茶葉樣品進行產地鑑別,其中含有非臺灣境外茶的比例高達19.7%。為了強化國產茶溯源管理,農委會擬將茶葉納入強制溯源品項,預計6月底預告,最快7月底公告上路,將成為繼雞蛋後,第2個強制溯源的農產品項目。

新聞
茶改場研發高梁酒與威士忌風味「臺灣酒茶」 只收酒香不含酒氣

農委會茶業改良場今(30)日公布開發全球獨創「酒類薰香茶窨製技術」,仿照花香茶葉窨製技法,利用國產酒類作為窨(薰)製薰香茶材料,透過類似擴香石的特殊吸附載體吸收酒水後,與茶葉共同放置密閉空間,讓茶葉吸收酒類特有的木質香、熟果香等豐富香氣,接著除去載體,搭配乾燥技術,變成帶酒香的茶,建構臺茶新風貌。

茶樹
封面故事
茶園救旱三重奏 新式灌溉服務引水入田 提振產業生機

花蓮縣瑞穗鄉舞鶴村具有遠近馳名的「蜜香紅茶」,卻因臺地地形而無穩定的灌溉水源。如遇乾旱,對茶樹的生長、茶葉的品質及產量,均有相當大的影響。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簡稱農水署)花蓮管理處(簡稱花蓮處)與農民攜手合作,不但有效改善舞鶴地區灌溉用水不足的問題,也導入便捷的智慧灌溉系統以減輕農事負擔,更帶動了地區茶園復甦的趨勢。

新聞
維多利亞時代的茶:不只造就下午茶文化 茶葉貿易還牽動工業革命?

茶和糖、咖啡、菸草、鴉片一樣,是最早大量生產、以大眾市場為目標的全球性商品。這些全球化商品也可視為活躍的經濟力量。摘茶成本為一毛錢,卻能以一塊錢販售,還能運送到世界各地。從山上茶園到英國家庭,茶葉重新安排了供應鏈上的權力軸線。茶葉交易除了引發地緣政治的變遷,也影響種種經濟層面。

新聞
史上最重大的農作物竊盜案為何發生──帝國貿易與茶盜之旅

印度喜馬拉雅山區與中國頂級茶區不無相似。喜馬拉雅山海拔高,土壤肥沃,終年雲霧繚繞,茶樹不僅可獲水氣滋潤,也能避免驕陽炙曬。若想在印度製茶,英國必須取得頂級茶樹的健康標本、數以千計的種子,及中國知名茶廠流傳數千年的知識。這項任務得交給植物獵人、園藝家、竊賊、間諜。英國需要的人,名為羅伯.福鈞。

新聞
茶園植茶可以機械化!國內已開發附掛式植茶機 搭配改良苗袋事半功倍

因應近年人口逐年老化,加速農機自動化、智能化是刻不容緩。近年,茶改場改良茶苗填土機組與開發曳引機附掛式植茶機,積極輔導農民導入機械作業,建立茶園整地與種植規範,提高植茶機作業之成功率,建置符合大型機械作業規格之茶園,並導入乘坐式採茶機,以達茶園大型機械化之成果,已逐漸獲得茶農採用。

新聞
【農委會主委新春專訪02】稻作四選三政策提高農民收入 國人不挨餓權利入食農法

國內稻作四選三、大區輪作及收入保險三大制度於2022年全面上路,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目前全國水稻種植面積28萬公頃,如果能透過新措施實施,進而減少3、4萬公頃,稻米價格可望提升,農民收入就會增加,今年將是稻作產業轉型重要的一年。

新聞
買不到茶不如去死?《茶金歲月》中的膨風茶傳奇

很久以前,北埔茶販運茶到臺北大稻埕出售,其高級烏龍茶之香氣與風味,使嘗試品茶的商人讚不絕口,因而爭相搶購,價格漲到巔峰。茶販回北埔,把實際售價告知同業,無人相信,大家都認為他膨風,諷刺揶揄他自稱賣到天價的高級烏龍茶叫做膨風茶,久而成為其俗稱。

新聞
見證臺灣經濟轉型 「茶金」餘暉中的臺灣茶業發展

近期臺劇《茶金》掀起話題,茶產業在二次戰後確實是臺灣出口主力,轉進來臺的國民政府也有意培植茶業,賺取外匯;在早期《豐年》不難看到茶園相關報導,為當時扶植外銷的重要農產業。

新聞
防堵境外茶混茶 國內茶葉競賽首納原產地鑑別抽驗項目

農委會茶業改良場開發茶葉原產地鑑別技術,以衛福部食藥署11月公告「多重元素檢驗方法」為主,配合DNA分子鑑定及感官品評方法,綜合辨識,今年首度應用在國內茶葉評比競賽,與農藥殘留檢驗同做為茶樣審驗一環,防堵境外茶混茶,確保正港臺灣茶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