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多利亞時代的茶:不只造就下午茶文化 茶葉貿易還牽動工業革命?

英國維多利亞時期下午茶情景,可注意到他們使用的茶器是青花瓷。圖為19世紀插畫家凱特・格林威(Kate Greenaway)作品局部,由埃德蒙.伊萬斯(Edmund Evans)木刻彩印。(圖片來源/Wellcome Collection. Public Domain Mark)

內容提供/麥田出版社 文/莎拉.羅斯

中國發現福鈞竊取無價之寶,已是多年之後,此刻為時已晚,損失難以彌補。他的竊茶行為讓茶能以更低價格在世界各地普及。他將奢侈品平民化,世人從此皆能品茗。

茶和糖、咖啡、菸草、鴉片一樣,是最早大量生產、以大眾市場為目標的全球性商品。這些全球化商品也可視為活躍的經濟力量。從山上茶園到英國家庭,茶葉重新安排了供應鏈上的權力軸線。茶如此單純的飲品,讓中國苦力與美國商人、廣東的帕西(Parsee)[1]銀行家、倫敦資本家、曼徹斯特享用早餐的母子出現關聯。

茶也改變英國的資本與銀行體系,推動遠東貿易網絡的快速成長。茶促成英國將殖民範圍拓展到緬甸、錫蘭、非洲東部等適宜栽茶的地方,於是原本荒涼的叢林出現了經濟活動。茶也促使英國強化加勒比海與南太平洋的殖民活動,以取得更多的糖,供應英國需求。英國與英鎊靠著東方貿易,主宰世界近2個世紀,這絕非地狹人稠的島國可輕易達到的成就。

1886年大英帝國全球地圖,除了領土外也畫出大英帝國與殖民地間的全球航線,往印度、東亞的航路有茶與糖,美洲加勒比海則產糖;東非在19世紀末成為英國殖民地之後也開始產茶,肯亞至今仍是紅茶重要產地。(圖片來源/Cornell University – PJ Mode Collection of Persuasive Cartography)

茶還改變中國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茶葉貿易催生了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現已回歸中國),並躍升為繁榮的城市與東方之都。清朝滅亡後,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接連掌權,引發的一連串事件造成了當前臺灣與中國的分裂局面。這些歷史演變固然無法完全歸因於茶,但是沒有人能忽視外國人渴望茶這典型的中國商品,促成中國對西方門戶洞開,及自滿的中國皇朝最終崩潰。

茶葉交易除了引發地緣政治的變遷,也影響種種經濟層面。

東亞與西歐的距離由茶拉近

1850年代,從中國到倫敦的航行時間已比10年前縮短1個月,背後的動力是為了讓茶及早上市。茶誘使速度最快的船隻紛紛出海。

在茶葉貿易的最初200年,從英國駛向中國的船隻,皆屬於唯一擁有東方特許貿易權的東印度公司。公司的東印度商船(East Indiamen)是速度緩慢的水上倉庫,這些「茶葉貨車」往返於泰晤士河及廣東,茶葉從採摘到運送至倫敦民鑫巷的拍賣會,往往得耗上9個月到一年。這表示連最上等的花白毫與小種也已喪失最佳風味。

不僅是英國,早期包括荷蘭等國的東印度商船均選擇運載量多而忽視速度的設計。圖為荷蘭知名東印度商船「阿姆斯特丹號」建造圖,可看到船身構造猶如方正的巨大貨櫃。(圖片來源/Commons 公有領域)

19世紀的造船技術大幅躍進。舊式英國戰艦配有槍砲且自給自足,可長時間停留海上,無須靠岸,但英國在1815年打敗拿破崙之後,暫時沒有迫切的戰艦需求。接下來的承平時期,船隻是往長、輕、快的方向發展。

東印度公司在中國的貿易壟斷權於1834年告終,新貿易公司紛紛成立,想從中國貿易牟利。這些新興公司至今依然在東方赫赫有名,例如太古洋行(Swire)與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在競爭加劇的情況下,高桅帆船也不斷改善。

1849年英國廢止〈航海法〉,允許以美國建造的船隻往返中國,美國船隻終於可直接在英國碼頭卸下中國茶,且速度比英國船快上數週。[2]美國船的設計是參考1812年戰爭(按:又稱美英戰爭)時行動迅捷的武裝民船,船身輪廓更精良,可在百日之內往返紐約與廣東。在速度成為首要考量之際,英國造船商回到繪圖桌,設計出船首更輕、船身更窄的船隻,並調整船桅斜度,使新船能與波士頓的一流設計者匹敵。

飛剪式快船和傳統東印度船最大的差別在角度更瘦長銳利的船身,不再做寬寬胖胖的設計。圖為英國畫家Jack Spurling作品,描繪1866年飛剪式茶船競速比賽「Great Tea Race」中的Ariel和Taeping(太平)號,比賽內容是先從福州運送茶葉到倫敦者獲勝。(圖片來源/Commons 公有領域)

在20年間,拿破崙戰爭結束、東印度公司在中國的壟斷權告終、美籍船隻進入中國船運,這三項因素加速了茶的運輸速度,推動航運革新。飛剪式茶船(tea clipper)出現了,特色為船身狹長,船尾呈現「魚頭」型突出水面。曾有一名船長說,這些掛著方帆的三桅帆船,「對每個航海人來說是個標緻的美人」。

隨著飛剪型速船的出現,茶葉貿易演變成風靡一時的投機活動。東方船隊的斜桅一旦在英倫海峽出現,倫敦市居民便紛紛前往泰晤士河畔觀看年度茶賽,看中國來的茶船送來新一季的茶。拖曳船出動,前往倫敦的每個峽角都有人打信號,眾人群起下注,打賭哪一艘船會最先把第一箱茶扛出船,送上碼頭。賽船和賽馬一樣掀起風潮,有人因而發大財或賠大錢。

飛剪式茶船仍是世上最快速的帆船,因為後來快速帆船的需求消失了。遠東貿易利益龐大,促成法國興建起蘇伊士運河(Suez Canal)。紅海風勢太過強勁,飛剪船無法航行於此,只有汽船能勝任。1869年,蘇伊士運河竣工,原本進步的帆船也顯得過時。英國商船艦隊靠著可靠且穩定的煤炭點燃雄心壯志,不須受變化無常的風向左右。

18世紀英籍北美陶器製造商John Bartlam生產的青花瓷。(圖片來源/Met museum, Public Domain)

  • 茶葉貿易也帶動中國瓷器作為壓艙貨品對歐洲的輸入,並促使英國及其殖民地如北美的陶瓷產業發展,提升材料與工藝品質,這也是茶葉對英國工業化影響的一部分。

喝茶如何改變英國生活

正如可敬的東印度公司所料,印度植茶計畫成功,加上茶葉稅取消、船運進步(當然還有公司本身壟斷權終止,帶動競爭),驅使茶葉整體價格下滑。如此一來,不肖茶商也不必在產品中混入其他植物與危險的化學物質,因此茶葉的品質得以提升。英國人喝茶喝了一個世紀以上,而茶葉變得便宜,對於這個快速都市化的國家來說可說是一大恩惠。

人口統計學家與醫師很早就注意到,隨著喝茶習慣普及,死亡率也跟著下降。18、19世紀城市大幅擴張,污染與疾病日益嚴重。印度次大陸原本就霍亂橫行,而1830年代,英國跟著出現霍亂首例。感染霍亂的水手是在船上喝了從印度裝入水桶中的飲用水,回到祖國之後,致命的病菌透過地方的下水道傳播開來。到19世紀中期,霍亂大流行使得成千上萬的倫敦人喪生,光是1848到1849年爆發大流行之時,便奪走五萬條人命,這些人都是喝了不乾淨的水。

然而英國是個愛茶勝過咖啡的國家。咖啡是用熱水(而非沸水)沖泡,但茶是用沸水沖泡。普遍而言,倫敦的飲水稱不上衛生,因為倫敦人口稠密,缺乏適當的水肥處理方式。一旦國民養成喝茶習慣,衛生成效立刻展現,因為沸水可殺死接觸性傳染病的細菌病原。反覆出現傳染病,算是維多利亞時期全球經濟活動的副作用,而愛喝茶的國家比愛喝咖啡的國家,更容易度過疾病危機。

過去飲用水的安全性遠不如現代,以沸水泡茶的習慣無形中改善了衛生。(圖片來源/五玄土 ORIENTO on Unsplash)

茶也有助於推動帝國大業。茶成了英國軍隊的標準配給,也是殖民地土兵的必備品。當英國人舉步維艱地穿越熱帶叢林,為帝國開疆闢土之際,一杯茶可以為他們帶來慰藉,同時避免飲水所衍生的疾病。

前文提過,糖是大英帝國複雜的經濟活動中重要的商品。糖的產地是女王在新世界的殖民地,包括巴貝多牙買加維京群島。英國的糖原本供過於求,但茶讓糖有用武之地。

加了糖的茶是英國人獲得熱量的簡便方式。都市化代表窮人不再能輕易取得農產品,雖然茶不算營養,但搭配牛奶即可提供蛋白質,而搭配糖也是便宜的高熱量來源。

喝奶茶讓英國更快步入工業化?

在飲茶習慣普及之前,工廠勞工多靠啤酒與麥芽酒攝取熱量,可惜會使生產力不彰。在以手工為主的前工業化時期,喝啤酒或許是能勉強接受的行為,但是在工業化的經濟活動中,需要較精準的動作,而啤酒便會引發嚴重的問題。試想醉醺醺的工人在曼徹斯特紡織廠快速運轉的紡織機與針之間活動,豈不危險?英國人若是喝加糖的茶、吃麵包,週日再吃點肉,就能獲得所需熱量,不必冒著喝醉的風險。茶還有提神效果,讓工人更專注於辛苦的工作。

因為飲用水品質等問題,酒類在歐洲常作為日常飲料,連修道院也可能有釀酒飲酒的文化,至今仍有「修道院啤酒」。圖右為Kulmbacher Monk Beer的酒標,由德國海報藝術家Ludwig Hohlwein創作。(圖片來源/British Library; Susanlenox,Public Domain)

發酵飲料(例如酒)具備殺死寄生蟲的好處,並能讓飲食中增加液體熱量,不過18世紀初期,製造啤酒消耗英國近半數的小麥產量。英國國內的農業,無法在餵飽快速暴增的人口之時,同時提供啤酒;在工業化時代,農地不足以滿足嗷嗷待哺之口,促使英國得拓展更廣的海岸線,靠本土之外的地方提供熱量。對於食物的追求向來會形塑社會樣貌,帶動社會發展,維多利亞帝國時期為現代工業化的全球食物鏈揭開序幕;英國需要以便宜方式攝取營養的問題,加了奶與糖的茶,就是一項答案。

諸如法國與德國等歐陸國家仍以酒為日常飲料,工業化腳步比英國足足晚了50年。

以茶代酒還有其他好處,對年幼者來說尤其如此。孕婦以茶取代啤酒,能明顯改善嬰兒的健康。茶含有抗菌的茶酚,是具有消炎作用的植化素。由於英國人在寶寶未滿一歲時多採母乳哺育,因此母親以茶代酒時,可避免寶寶接觸太多酒精。茶降低了嬰兒死亡率,提高整體人口的免疫力,因應工業時期對於勞動力的龐大需求。

19世紀中期,「在客廳喝茶」的習慣出現了,代表飲茶作為一種儀式的觀念在英國生根。下午茶原本是上流社會的儀式,隨著茶葉價格降低也成為一般人的習慣。午茶時間是午餐與晚餐的漫長間隔中,一段享受、交誼、聊天時光。茶可說對工業革命有推波助瀾之效,而工業革命也為英國人創造出額外的資本,享受富裕的果實。

隨著茶葉變得便宜,以及英國社會在工業化下逐漸富裕,下午茶從上流貴族婦女的休閒活動進入市民客廳。圖為英國風俗畫家George Dunlop Leslie作品局部。(圖片來源/Yulia Mi CC BY-NC-SA 2.0)

今天在西方社會中,似乎天天都出現新研究說明飲茶的健康益處:茶含有抗氧化物、可防癌、穩定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提高代謝率、降低肥胖風險、提高免疫系統能力。許多說法固然還需要進一步的科學證實,不過喝過茶的人都知道,喝茶能提神醒腦,提高短期記憶力,舒緩壓力。茶彷彿是能帶來放鬆、休閒,甚至延年益壽效果的神奇萬靈丹,而專家從各方面來檢驗茶的效用。

英國在印度進行茶葉實驗的確是一項豐功偉業,讓更多人能花更少金錢,喝更多的茶。在福鈞竊取了中國商業機密後的20年內,茶葉貿易重鎮就從中國轉移到英國屬地。一旦某種植物移植到故鄉之外,世界就會是另一種樣貌。


[1] 譯注:來自印度的祆教徒。

[2] 農傳媒編按:〈航海法〉(Navigation Laws)始於重商主義盛行的17世紀,為讓英國商人壟斷對英國本土及殖民地的貿易利益,設有諸多貿易壁壘,如限定英國或英國殖民地擁有、製造的船隻,才可運載來自英國殖民地的貨品等;但對貿易的嚴苛限制也是促發美國獨立運動的原因之一。隨著進一步工業化,英國走向自由貿易政策才讓〈航海法〉走入歷史。

海運的加速可能還要包括快速帆船/飛剪船航線(Clipper route)的發現,從倫敦到澳洲雪梨僅要一百天,如同飛剪船仍是世界上最快的帆船,這也是目前世界最快的帆船航線。

延伸閱讀


 

《植物獵人的茶盜之旅》
改變中英帝國財富版圖的茶葉貿易史

作者:莎拉.羅斯

出版:麥田出版

 


本文經農傳媒編輯,摘錄自麥田出版《植物獵人的茶盜之旅:改變中英帝國財富版圖的茶葉貿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