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近年在全球的食品界掀起了一場「植物蛋白質」的浪潮,植物來源的蛋白質,一方面避免危害動物福祉的爭議,也兼顧人類對蛋白質的營養需求,並減少畜牧業的碳足跡。植物蛋白質的來源以豆類為主,豆類的栽培相對禾本科穀物較為節水,又可以行固氮作用節省氮肥施用,因此是碳足跡較低的作物,符合地球永續發展的趨勢。
導入新科技,加速中臺灣農產業創新研發。臺中區農業改良場16日與臺大生物資源暨農學院簽訂合作備忘錄,盼結合臺大之學術前瞻科技與臺中農改場之產業應用技術,提升中部地區農業研發動能。
為推展友善農耕實務,同時緩解因禁用部份除草劑而衍生的雜草管理壓力,農委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稱臺中農改場)積極推廣水田放養滿江紅以控制雜草,田區每分地放養50~65公斤滿江紅種原,只需經過20~30天即可佈滿水面,除有效抑制水田雜草的生長,更可提供下一期水稻50%的氮肥來源,一舉數得。
蕎麥是雜糧產業的重要作物,但因為外殼堅硬、籽實脫殼過程易碎等特性,脫穀成功率低,農民種植意願低。配合農委會大糧倉計畫政策,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積極研發出「蕎麥離心式脫殼機」,提高脫殼效率,且可降低1成以上的碎粒率。
深受民眾喜愛的穀物食品——紅薏仁,一般認為食用後可滋補養生,如今經過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多年來的研究,特別開發出相關的機能性食品原料及各種加工食品,同時這些原料與食品,也被證實具有多種保健效果。值得一提的是,臺中區農業改良場更同步技術轉移,進一步再開發出相關機能性產品,並於2017年10月參加日本的「Hi Japan 國際食品展」,獲得多家廠商青睞,進軍國際市場。
荔枝椿象是近年興起之重要入侵種害蟲,除嚴重危害荔枝、龍眼等果樹外,其分泌物亦會灼傷人體皮膚與眼睛。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經長期監測發現,每年3至5月為荔枝椿象的主要繁殖期,也為防治關鍵期。為避免造成經濟損失及人體傷害,台中場呼籲荔枝、龍眼農友應把握防治時機,加強果園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