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雜糧產業新推手,新型蕎麥脫殼機進入技轉階段

文/ 鄭芷穎 圖片提供/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蕎麥是雜糧產業的重要作物,但因為外殼堅硬、籽實脫殼過程易碎等特性,脫穀成功率低,農民種植意願低。配合農委會大糧倉計畫政策,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積極研發出「蕎麥離心式脫殼機」,提高脫殼效率,且可降低1成以上的碎粒率。

機械脫殼後的蕎麥籽實

蕎麥脫殼技術新突破,離心式脫殼機可降低一成以上碎粒率

蕎麥是臺灣中部地區重要雜糧作物之一,因含有大量類黃酮素,具有抗預防心血管疾病、改善視覺敏銳度、治療夜盲症等保健功效,常被用來製成麵條、餅乾或添加於米食中。但是因為蕎麥種殼堅硬,籽實脫殼過程又容易碎裂,比其他穀物難脫殼,不受農民喜愛,目前栽培面積不大。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田雲生表示,配合政策推動,蕎麥是稻米良好的替代型作物,若能研發高效能機械,提高脫殼率,除了提高農民種植意願,也能幫助其解決缺工問題,達到省工省力,不用倚賴手工脫殼。

新型「蕎麥離心式脫殼機」主要由外殼、衝擊軟墊、離心盤等所組成,採用離心式衝擊原理,利用高轉速下的離心力使蕎麥撞擊橡膠板軟墊,穀物間相互擠壓摩擦作用,打開蕎麥殼葉,達到脫殼效果。

田雲生說,穀物脫殼不見得使用該種作物的專用機器,很常共用同一臺,例如稻穀脫殼也時常利用這種衝擊方式。但不同的作物,最佳轉速及撞擊橡膠的硬度也會有所不同,需要經過測試確定最適當的數據。這次的研發成果以厚度一公分的矽膠及橡膠為衝擊軟墊,縮小機型,不但脫殼率與現有大型機器相當,更可降低一成以上的碎粒率。

機械脫殼篩選的蕎麥粉,可製作蕎麥麵或沖泡飲品

技轉業者:粒、粉、殼三者分離問題須解決,才符合市場販售型態

目前「蕎麥離心式脫殼機」製造技術移轉給右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普鉅國際興業有限公司二家業者,待其進一步生產製造機械,販售給農友及加工業者使用。

但普鉅公司業務經理黃閔宏表示:以市場的販售型態來說,果仁整顆篩選出來可提升販售單價,穀粉則會做成蕎麥麵粉、蕎麥麵,外殼可製作枕頭、抱枕等商品,蕎麥粒、粉、殼三者皆須有效分離,消費者接受度比較高。目前機器雖可成功脫殼,將籽實和種殼「骨肉分離」,但穀粉仍摻混其中,還須再研發測試才能讓脫穀機上市。

蕎麥殼可製作睡枕、抱枕等用品,提高農業資材循環再利用

後續可能會於脫穀機出料口端增設篩網,將穀粉與果仁分開,而蕎麥粉末及蕎麥殼則會利用旋風氣流原理篩選,以讓三種不同的農業資材都能各自有效運用。另外,出料口的蕎麥粒仍可能包含未脫粒及籽實,農改場建議,蕎麥未脫粒與籽實平均高度相差約1.25 mm,之後可試著應用孔洞法加以分離。

黃閔宏說,農改場於今年2月脫穀機技術移轉給該公司,但後部篩選問題還需要時間研發試驗,上市日期未定。此外,過去機種較大,長寬高約一公尺,改良後的新機種可望能減少到一半、甚至更小,約40至50公分,使機器更小巧便利。

【新聞小辭典】

蕎麥分為普通蕎麥(甜蕎)、韃靼蕎麥(苦蕎)2類,甜蕎籽實呈現三角錐形,苦蕎籽實則為圓錐形,均為臺灣中部地區重要雜糧作物。兩種蕎麥的脫殼方式截然不同,甜蕎脫殼採用離心撞擊原理,苦蕎則須採用蒸煮後乾燥,再搭配磨盤式脫殼,使蕎麥破殼、籽實脫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