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紀錄片
2018年年初,人稱柯師傅的柯金源導演,出版了《我們的島: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這本厚達 500頁、重達 1.5公斤的「巨著」,從海寫到山,從地震與颱風等天災寫到公害的人禍
臺灣不僅是寶島,也是擁有許多自然保護區的「保島」。農委會最新出品的紀錄片《保島》,藉由訴說臺灣保護區的故事,告訴大家保育不是少數人、 也不只是林務局的事,而是生活在這座島嶼的人們共同的責任。
公視2014年製播探討蜜蜂消失相關紀錄片《蜂狂》,獲得國內外10個獎項與入圍,再推出續集《蜂狂2》(Toxic Bees II- Human Intervention)
「前所未見」never seen before是生態紀錄片宣傳上常使用的語詞,有時是拍攝到以前從沒見過的生物及行為,或者在人跡未至的地點取景。尤其近年有一點點的突破都是難上加難,也就值得大書特書,尤其是大製作的系列影片最常「前所未見」。
1936年,英國科學家勞勃·華生-瓦特(Robert Watson-Watt)受命建立名為Chain Home的長程短波雷達系統,以倫敦為中心向各方發射雷達訊號,以期提早偵察到敵機來襲的方向,派遣戰鬥機升空攔截,或者及早疏散避難。1940年7月到10月底的不列顛戰役(Battle of Britain)中,英國皇家空軍成功地抵禦了納粹德國空軍(Luftwaffe),阻擋了希特勒登陸英國本土的作戰計畫,也在日後成為盟軍反攻歐洲的基地。
屏東縣縣府為了讓學生貼近大自然,特舉辦「屏風捉影-106年度屏東縣國中小學生態觀察短片比賽」,邀請屏東縣內的國中和國小學童拍攝生態影片,並祭出總獎金30萬元的比賽獎勵,讓學生們為自然環境留下美好紀錄,還能拿獎學金。
這句名言同樣也適用於生態攝影,從技術層面上,雖然使用長鏡頭可以在距離之外即可拍攝,但是必須透過層層的空氣,影像的品質自然受到影響。最好是能夠以最近的距離拍攝,則能獲致最佳的影像品質也最自然的動物行為,這一點在遙控及偽裝或是擬真的技術提高之後,已經不算是難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