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播出紀錄片《蜂狂2》,揭露背後真正的那隻黑手

文、圖片提供/ 公視

公視2014年製播探討蜜蜂消失相關紀錄片《蜂狂》,獲得國內外10個獎項與入圍,再推出續集《蜂狂2》(Toxic Bees II- Human Intervention),片中除了追蹤全球蜜蜂消失的種種,將蜜蜂與環境汙染和人類健康做出更具體的科學連結,更揭露背後真正的那隻黑手。

該片將於10月20日週五晚間10點,《公視主題之夜》節目播出。映後,該節目邀請臺大植物病理與微生物系教授孫岩章、巨農有機農場場長周俊吉與主持人蔡詩萍進行對談。

《蜂狂》(Toxic Bees Nature’s Mayday)一舉奪下「美國紐約電視展」最佳健康與醫藥資訊節目金獎、「美國獨立電影獎」自然/環境/野生類節目優異獎、「加拿大班芙電視節」最佳環境與生態節目洛磯獎得主,以及「日本國際環境映像祭」入圍等肯定。

而《蜂狂2》以臺灣領先全球的蜜蜂研究出發,探討自2005年以來的蜜蜂消失現象,以及農藥對蜜蜂的影響,將視角擴大到人類對於農藥的依賴,輔以更多的科學舉證,包含化學農藥對人體與環境的潛在傷害,然而令人震驚的是,全球各地政府卻不加重視甚至打壓相關研究,而在這種詭異的氛圍中,本片探訪了全球說真話的學者,農夫,甚至是家庭主婦,以他們的經歷來解析農藥濫用這個全球性的環境問題,更引用國外經驗,喚起我們對農藥過度使用的重視。

臺灣蜜蜂消失計畫主持人、臺灣大學昆蟲系教授楊恩誠表示,農藥會成造成蜜蜂的免疫代謝系統壞掉。專精於農藥對健康影響研究的哈佛大學公衛系教授呂陳生表示,今天看到蜜蜂的問題,與先前小烏遇到DDT是一樣的複製。

低劑量的尼古丁菸鹼類農藥雖不會殺死蜜蜂,卻逐漸在基因上做了很大的改變,等幼蟲蜜蜂長大成工蜂,卻沒有能力過冬,整個蜂巢就會死掉。他呼籲:「可能這些劑量今天、明天是安全的,但是5年後、10年後,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不見得仍然安全,對於農藥,我們不可以掉以輕心!」中興大學植病系教授曾德賜更提出:「臺灣應有專業系統來指導農民減少用藥次數,並發展出替代性作法來取代農藥使用。」

《蜂狂2》紀錄片中,蜜蜂逝去的畫面。

本片歷經18個月製作,透過國際上致力於環保的蜂農、提倡農藥監督的科學家們、以及憂心的公衛學者們,揭露他們在農藥議題上所面臨的困境與壓力,並本著他們自己的良知,努力在自己的土地上倡導新的思維,來抵制被少數企業把持的農藥產銷制度。

除了臺灣,拍攝團隊深入農藥議題分歧的國家如日本與美國,實地探訪當事人的呈現方式,完整突顯爭議性的議題。其中,日本蜂農藤原以切身經歷,直接點名政府閃避農藥的危害;前美國農業部(USDA)科學家 Lundgren,挺身說出即使在美國這樣先進的國家,農藥研究竟遭受到當局的打壓;而哈佛大學呂陳生教授更道出各國政府對農藥濫用的消極態度。美國明尼蘇達州蜂農Steve更是必須被迫上法庭,控告政府在農藥管理上的徹底失敗;日本的環保媽媽水野,直接說出日本政府是如何教導農人技巧地符合各國的農藥檢查。而在華盛頓的環保人士Sass,更是一語道破政府與農藥商的曖昧。

究竟是什麼樣的勢力與糾結,讓原本應該理所當然的食安議題如此複雜?當今農藥商堅稱沒有科學證據顯示人類健康與農藥濫用的關係。而科學證據照理應讓人類更加健康,但現今似乎成為一個規避的藉口。本片藉由臺美日三地農民、環境專家、科學家的交互指證,探討大量生產的農產品,以及美麗蔬果背後的真相,點出現今人類對食物價值的扭曲,更進一步思考,地球生態被化學農藥破壞殆盡前,農藥應該如何被健康的運用與有效管理。也期盼觀眾透過本片,得以用超越國界的角度,充分思考這個有關下一代健康的全球環境議題。

昨日出席的各界代表有公視國際部經理施悅文、本片製作人兼導演賴衍銘,臺灣大學昆蟲系教授楊恩誠、哈佛大學公衛系教授呂陳生、中興大學植病系教授曾德賜,以及來自中正大學、宜蘭大學、國衛院等相關研究的學者們。

照片後排右起:公視國際部經理施悅文、中興大學植病系教授曾德賜、臺灣大學昆蟲系教授楊恩誠、哈佛大學公衛系教授呂陳生、本片製作人兼導演賴衍銘。

 


相關資訊

紀錄片《蜂狂2》在10月20日週五晚間10點、10月21日週六上午7點30分於公視主頻播出;10月22日週日下午1點於公視3臺播出。「公視+」影音平臺同步播出。

《公視主題之夜》節目播出紀錄片《蜂狂2》宣傳短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