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沙龍】天使的回音:愛塞克斯的野地 THE Wild Place of Essex

1936年,英國科學家勞勃·華生-瓦特(Robert Watson-Watt)受命建立名為Chain Home的長程短波雷達系統,以倫敦為中心向各方發射雷達訊號,以期提早偵察到敵機來襲的方向,派遣戰鬥機升空攔截,或者及早疏散避難。1940年7月到10月底的不列顛戰役(Battle of Britain)中,英國皇家空軍成功地抵禦了納粹德國空軍(Luftwaffe),阻擋了希特勒登陸英國本土的作戰計畫,也在日後成為盟軍反攻歐洲的基地。

雷達當然是這場戰役的最大功臣,不過在當時發展雷達系統時,常會偵測到許多不明的訊號,但並非敵機。英國人對於這些不具侵略性但又神秘的訊號,取了一個很有祝福意味的名字:「天使」(angle),或許他們寧可相信是這些守護天使賜福,才得以保衛了不列顛群島。

一直要到戰後的1950年代,研究者才解讀出其中部分的訊號乃是遷移成群的鳥類,回推到不列顛戰役發生的三個多月,也正好是秋季鳥類遷移的期間,原本大惑不解的疑問才得到正確的解答。

當我在《愛塞克斯的野地》之中聽到主持人羅伯‧麥克法蘭(Robert Macfarlane)講述到這段歷史時,不免會心一笑。因為我在2004年與屏科大孫元勳教授合作開始墾丁國家公園春季及秋季過境猛禽族群量調查計畫,除了以傳統的方式觀察猛禽的遷移之外,也運用了中央氣象局墾丁雷達站的都卜勒氣象雷達(Doppler radar)追蹤了赤腹鷹與灰面鵟鷹的飛行路線及數量推估。

當年這種雷達鳥類學(Radar Ornithology)雖然已經廣泛運用在北美的猛禽遷移研究,但是在台灣尚無運用,我得以參與其事,自然與有榮焉。

麥克法蘭介紹英格蘭東部的艾塞克斯郡(Essex),使用了地方誌(Chorography)的描述方式,非但在這個重工業地區中,找尋依然存在的自然生態,而且還詳細地循著時間,向前追溯這野地的過去以及發展至今的脈絡,在既有的空間中加入了時間的要素,形成了豐富而且多樣的立體描述。

旁徵博引的內容配合上絕美的影像,猶如花衣魔笛手(Rattenfänger von Hameln)般對觀眾催眠之後,隨著他穿弄走巷,曲徑通幽、柳暗花明,我第一次在Wildscreen影展欣賞本片時,簡直就像夢遊仙境的愛麗絲,目眩神迷為之陶醉不已,恨不得能夠讓更多的台灣朋友一起看到本片。

而且,從拍攝製作面的角度審視《愛塞克斯的野地》,又覺得其中所有使用的器材、技術台灣都有,而非像是《地球脈動》系列那種大製作,或許我們也可以拍出這樣的作品吧?懷抱著這種的期待,至今七年過去了,我還是滿心希望,台灣能夠拍攝製作出這樣標準的生態紀錄片。

而在終於付諸實現、籌備第一屆野望影展時,雖然只有一個月左右的時間進行翻譯製作,但是我還記得忙昏頭之際,籌備小組還能清楚地描述本片:每一句旁白都是詩,每一個畫面都符合黃金比例。尤其細讀腳本,更看得出製作者的用心,精心推敲一如寫詩作畫般,深深覺得有為者亦若是,台灣只要用心,一定能夠拍出這樣的作品。

同樣的道理用在自然書寫上亦然。除了眼前觀察、研究所見的現象之外,我們當然可以透過時間進行有層次的追索,在過去的歷史之中找尋現存問題的答案,並且為文字創作描繪出更立體的輪廓。任何一個值得或看似不值得觀察的地點,都有歷史的因素才會演變至今,尤其許多都是先民生活於此的痕跡,更是他們在文明尚未發展之前,與此地生態環境的征戰或適應的過程。他們的生活史自然成為當地自然史的一部份,並且造成今日群象的更迭,當然值得大書特書。

當麥克法蘭述及在當地所見到的遊隼飛行之姿時,鏡頭伴隨著流暢的弦樂隨之飛翔,那是個多麼懾人心魂的畫面啊!但回溯到1960年代因為使用DDT,導致遊隼幾乎滅絕的危機,卻讓我們在時間之流中找尋到兩條脈絡。首先,我們可能會驚訝於眼前瑰麗的景象,竟然在短短的數十年前遭逢過瀕臨滅絕的危機;但我們也可以從半世紀之前,自然環境所面臨的風波險惡之中找到重生的可能。

如果用一個字眼來總結《愛塞克斯的野地》所傳遞的訊息,那必然是「希望」二字,讓我們足以從現今被破壞的自然環境中,找到繼續努力的下去的理由:如果愛塞克斯都能回復到今日的樣貌,那麼台灣西部的每一個河口濕地,是不是也能在若干年後反轉成為原本的生態環境呢?

或許我們也能夠聽到天使傳來的回音:是的!那絕對可能,只要從現在開始努力。

影片介紹及放映訊息:《愛塞克斯的野地》

關於野望沙龍

取名自「沙龍」(salon)漫談之意,不只講野望影展的影片內容,也談從生態紀錄片衍生的各種人、事、物。

台灣野望國際自然影展

自2011年起,由社團法人台灣野望自然傳播學社與英國Wildscreen影展合作,獨力策展,每年引進Wildscreen影展的入圍及得獎生態影片,進行非營利的公益播映,藉以提高台灣社會對於自然保育公眾認知。

英國Wildscreen影展

1982年創立,每兩年於英國的Bristol舉辦的競賽型影展,參加國家約在45至50國之間,包含台灣,參賽影片則約自600部至1000部。共有20個獎項,各有3部影片入圍,最高榮譽為金貓熊獎(Golden Panda Award),目前為全球相關影展中競爭最激烈、也代表最高榮譽,素有「綠色奧斯卡」(Green Oscar)之稱。參賽者必須同意主辦單位將影片運用於推廣自然保育的推廣,野望影展即依此規定,每年由入圍及得獎影片中引進20部作品,由Wildscreen授權在台灣進行不收費的公益放映,為期一年。

野望影展公益勸募:野望影展每年所需經費約300萬元,未接受政府補助,收入來源主要為授權費、小額企業贊助及公益勸募,每一位朋友認同野望的捐款,不僅作為野望影展得以持續策展的經費,更是推廣台灣環境教育的莫大動力。我們更希望藉由公民社會的力量,不假手政府與企業,達到永續經營的目標。

第六屆台灣野望國際自然影展」勸募活動許可字號:衛部救字第1051360605號,期間為105年6月1至106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