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沙龍】視野的邊界《地球微光》The light on earth

「前所未見」never seen before是生態紀錄片宣傳上常使用的語詞,有時是拍攝到以前從沒見過的生物及行為,或者在人跡未至的地點取景。尤其近年有一點點的突破都是難上加難,也就值得大書特書,尤其是大製作的系列影片最常「前所未見」。

最早的生態紀錄片是1922年6月11日上映,由美國人Robert J. Flaherty所拍攝的黑白默片《北方的南奴克》Nanook of the North,讓觀眾看到「前所未見」的北極圈愛斯基摩人的生活。本片長79分鐘,拍攝經費53,000美元,為生態紀錄片的發展化下了起跑線,從此每一部作品都可能超越前人,創造出某種形式的「前所未見」。

生態紀錄片的製作方式,由黑白變彩色,由電影變電視,HD的高畫質至今已經非常普遍了,4K的作品也越多了,每一次的製作規格的改變都會創下許多「前所未見」。

第七屆台灣野望國際自然影展的開幕片《地球微光》Light on Earth,就是藉由新的攝影技術,讓我們看到各種不同型態的生物發光bioluminescence。

台灣各地的螢火蟲及馬祖的藍眼淚,都是生物發光的傑作。生物發光的原理、目的都有未知的秘密,不僅台灣如此,全世界都一樣。

《地球微光》企圖解開生物發光之謎,而不是只有一些漂亮壯觀的畫面而已。在黑暗甚至於完全看不見的環境中,如何拍攝各種發光原理不同的生物呢?關鍵還是在於技術。我們不妨回溯野望影展,尋找其中的淵源。

野望影展開幕片《地球微光》希望解開生物發光之謎!

2011年首屆野望影展就放映的《獅子夜生活》Night of the Lion,入圍Wildscreen的科技創新獎項,片中使用了多種攝影器材,包括星光攝影機、熱成像攝影機以及使用紅外線照明,在接近黑暗的狀態下,拍攝獅子夜間的獵食行為。白天看似懶洋洋的獅群,到了晚上活躍了起來,藉由黑暗掩護獵捕各種大小不同的獵物。

透過這些當時最先進的夜間攝影器材,讓我們看到「前所未見」的非洲之夜,生猛夠力更勝於白天。本片入圍2010 Wildscreen影展的最佳攝影及最佳創新兩個獎項,而在其他影展則得到不少獎項。

同一個製作團隊在五、六年後,以更多先進的器材拍攝了《地球微光》,其中最明顯的差異在低光源時的拍攝技術,除了發光的物體之外,其他的人物、背景也能夠清晰地看見。最主要的創新在於自行研發星光攝影機的進步,對於光線的敏銳度提糕了4000倍,而且克服了噪訊問題,達到了4K的拍攝品質。

這種技術到這一兩年才發展成熟,起初只用於一般影片中的片段,但《地球微光》則全面都以這種技術拍攝。

雖然光線昏暗但許多細節卻又清晰可見,有如黎明前、落日後的景象,並且形成了獨特的視覺風格,無疑地,就是「前所未見」。而在完全黑暗的環境中,運用紅外線照明及拍攝的品質也大幅提昇,呈現出許多發光生物「前所未見」的樣貌。

但我認為最大的突破並非技術,而是說故事的能力。導演Joe Loncraine就表示,他們並不打算只是呈現許多壯觀瑰麗的畫面,而是將生物發光的原理及原因,說成動人的故事。而且希望陳述許多科學知識時,能夠深入淺出、平易近人。

在邀請大衛艾登堡爵士擔任主持人之後,問題就迎刃而解了,超過六十年的功力完全展現出來,天上海下所有發光生物的功能與作用,就在他娓娓道來之際,猶如享用了豐盛的光之盛宴。

作為一個策展人,從2011年起到今年的第七屆野望影展,可以明顯地看出世界最頂尖的生態紀錄片如何一再突破。那是個遙遠的邊界,而且還持續地向前推進。

這些從2008年到2016年的作品,從HD的規格跨越到4K的世代,攝影技術及器材的突破不勝枚舉,這些因素當然影響了生態紀錄片的呈現方式與故事內容。但技術的推陳出新出乎意料地快,一時興起少見的技法,很容易就被大量複製。

尤其原本昂貴的拍攝方式,很容易就被相對便宜的方法所取代,成本差距極大但品質差異卻微乎其微。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如何永保灘頭上呢?看到《地球微光》之後,我有兩個想法:

第一種方式是技術不斷推進,保持領先差距。以本片的製作公司Ammonite Film為例,致力於低光源拍攝技術廿年,不斷依照製片的需要,鑽研技術突破的可能性,在這個獨特的領域中保持領先。
此外,也將這種技術以租賃或是委託製作的方式提供給其他同業,讓獨門密技普遍化,與整個生態紀錄片的產業共同向前邁進。愈多影片運用這個科技之後,愈能墊高基礎並且提供自己更進一步創新所需的能量。
此外,就是回到生態紀錄片的基本面,以好奇、好學的態度對於特定的主題持續鑽研,並且陳述這樣探索的旅程。簡而言之,努力「說故事」就對了。當人類發展出語言這種溝通的工具之後,遠方的故事就是人類心生嚮往的所在,同樣的故事在不同人的嘴裡,就有不同的精彩與吸引力。

第七屆台灣野望國際自然影展以《地球微光》作為開幕影片,正也提供我們一個很好的案例,如何將技術與故事兩個元素揉和,創造更具技術與藝術的作品?今年,就讓我們從這裡開始吧!

影片介紹及放映訊息:《地球微光》

關於野望沙龍

取名自「沙龍」(salon)漫談之意,不只講野望影展的影片內容,也談從生態紀錄片衍生的各種人、事、物。

台灣野望國際自然影展

自2011年起,由社團法人台灣野望自然傳播學社與英國Wildscreen影展合作,獨力策展,每年引進Wildscreen影展的入圍及得獎生態影片,進行非營利的公益播映,藉以提高台灣社會對於自然保育公眾認知。

英國Wildscreen影展

1982年創立,每兩年於英國的Bristol舉辦的競賽型影展,參加國家約在45至50國之間,包含台灣,參賽影片則約自600部至1000部。共有20個獎項,各有3部影片入圍,最高榮譽為金貓熊獎(Golden Panda Award),目前為全球相關影展中競爭最激烈、也代表最高榮譽,素有「綠色奧斯卡」(Green Oscar)之稱。

參賽者必須同意主辦單位將影片運用於推廣自然保育的推廣,野望影展即依此規定,每年由入圍及得獎影片中引進20部作品,由Wildscreen授權在台灣進行不收費的公益放映,為期一年。

野望影展公益勸募:野望影展每年所需經費約300萬元,未接受政府補助,收入來源主要為授權費、小額企業贊助及公益勸募,每一位朋友認同野望的捐款,不僅作為野望影展得以持續策展的經費,更是推廣台灣環境教育的莫大動力。我們更希望藉由公民社會的力量,不假手政府與企業,達到永續經營的目標。

第七屆台灣野望國際自然影展公益勸募   衛部救字第1061361611號   106年6月1至107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