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番茄
番茄為茄科之蔬果作物,原產於南美安地斯山脈之秘魯、厄瓜多爾等地,依據2022年農業年報統計,番茄種植面積約3,895公頃,產值約42億元,主要栽培地區為嘉義縣、南投縣、高雄市等地。
「番茄黃化捲葉病毒病」是番茄最主要病害,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開發天然誘導抗病毒資材HL_PBS(瘋熱友),可減緩4成病毒發生,花蓮場輔導農友導入瘋熱友栽培玉女小番茄,可無需使用到化學農藥,仍發揮良好抑制病毒效果,延長採收期,平均每分地增加12.5%產量。
玉女小番茄隨著產期進入春季、氣溫漸高,容易有著果不良、果實轉色不完全的現象,農委會農試所育成黃果品種小番茄「台農2號─糖馨」,糖度比玉女番茄稍高,且因糖酸比較低,更容易品嘗到甜香香氣;雖然果型稍微小一點,但整體產量高於玉女番茄,尤其春作產量可明顯高出1、2倍。
番茄栽培過程中番茄黃化捲葉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virus,TYLCV)所引起的番茄黃化捲葉病(Tomato yellow leaf curl disease,TYLCD),常造成農友巨大的經濟損失。栽培抗病品種為根本解決此病害發生的途徑。因此在進行番茄生產時,如可選擇對TYLCD具抗病性的番茄品種,將可確保農友的經濟收益。
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L.)原產於南美洲安地斯山脈之秘魯、厄瓜多及玻利維亞等地區,因其營養價值及多用途性,為世界重要的果菜類蔬菜。近年來由於國人飲食習慣逐漸多元,臺灣番茄的市場需求逐年提升,至109年全國番茄栽培面積已達4,000公頃。鮮食全紅番茄為國內主要栽培番茄種類,然其栽培過程中番茄黃化捲葉病毒病(Tomato Yellow Leaf Curl Disease,TYLCD)之發生,常造成番茄農友巨大的經濟損失,栽培抗病品種為解決此病害根本之道。因此如能選育對於TYLCD具抗病性之番茄品種,將是農友栽培番茄最佳品種的選擇。
2021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蔡英文總統宣示「2050年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臺灣的國家目標,在極端氣候變成「新常態」之前,製造、運輸、住宅,以及農業部門,都必須提出系統性的減碳策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於2021年9月成立「氣候變遷調適及淨零排放專案辦公室」,在綠能、減少碳排之路上,率先邁出重要的第一步,更在今年(2022)2月的「邁向農業淨零排放策略大會」與各界團體及專家學者共同擬定「減量」、「增匯」、「循環」及「綠趨勢」等四大主軸,為本身就具有「減碳體質」的農業鋪出明確的淨零大道。國人未來是否能順應國際趨勢,迎接農業碳金時代的商機,且看此刻產官學研與全國人民的意念與努力。
農委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育成料理用番茄「台中11號」,是目前市售商業品種所未見、同時具有3個抗黃化捲葉病毒基因的抗病番茄,適合露天栽培及有機友善耕作種植;且其屬中小果型,將可開發製作沙拉、東南亞料理市場。
去年6月在臺中及南投發現的番茄潛旋蛾,經過1年多的監測,發現已遍布全臺,不僅危害番茄、茄子等經濟作物,龍葵、瑪瑙珠、曼陀羅等茄科雜草也有番茄潛旋蛾,農委會動物植防疫檢疫局評估已無法撲滅,決定調整防治目標,由撲滅方向轉為實施一般防治。
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育成的鮮食小果番茄「花蓮24號─友愛」,對捲葉病具備強抗病性,且更耐熱,可在晚春及夏季種植,適合露天栽培。友愛小番茄
春秋兩作甜度都比聖女高2度,接近玉女番茄,還更有柑仔蜜該有的番茄味,滋味酸中帶甜。
臺南鹽水區的小番茄小明大概是最堅毅的臺灣番茄,此處,是很多臺灣人的兒時記憶「可果美番茄汁」的原料產地,也是臺灣重要的番茄產區,卻是土壤環境最貧瘠之處,迎著鹹鹹的海風吹來,海水倒灌帶來的鹽分,以及少不了的夏季颱風摧殘之下,茁壯成長的小番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