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入侵害蟲落地生根 監測番茄潛旋蛾分布現況確定無法撲滅

番茄潛旋蛾危害果實(圖片來源/農試所)

去年6月在臺中及南投發現的番茄潛旋蛾,經過1年多的監測,發現已遍布全臺,不僅危害番茄、茄子等經濟作物,龍葵、瑪瑙珠、曼陀羅等茄科雜草也有番茄潛旋蛾,農委會動物植防疫檢疫局評估已無法撲滅,決定調整防治目標,由撲滅方向轉為實施一般防治,建議農民要使用健康的種苗及乾淨的介質,若發現有番茄潛旋蛾出沒跡象,則使用誘捕器或施藥防治。

番茄潛旋蛾(Tuta absoluta)是小型蛾類,原生於南美洲秘魯,現已廣泛分布於歐洲、中美、北美、北非、西亞、印度等地,該蟲主要危害番茄,也可危害茄子、甜椒、馬鈴薯、菸草等茄科作物。

去年6月首次發現番茄潛旋蛾危害的地點,是在設施栽培的番茄園內,露天栽培的番茄園反而沒有發現,且番茄潛旋蛾跟秋行軍蟲不一樣,不會隨氣流飛過來,因此當初推測比較有可能是人為攜入,或是蟲卵沾染在合法進口的農作或農業資材上,再被帶進番茄園。這1年多來,防檢局加強邊境攔檢查驗也沒有發現番茄潛旋蛾。防檢局副局長鄒慧娟說,「我們有加強邊境檢疫工作,但從那時候到現在,也沒有在邊境攔劫到茄潛旋蛾」,入侵途徑已無法確定。

防檢局為緊急因應外來入侵種番茄潛旋蛾,109年7月發布「番茄潛旋蛾發生地區共同防治措施」,在全國茄科作物產區進行番茄潛旋蛾監測偵察作業,陸續在重要產區誘捕到成蟲,分析全國疫情分布後認為撲滅有困難,因此決定調整防治目標,由撲滅方向轉為實施一般防治,今年6月已先發布「番茄潛旋蛾整合性防治作業手冊」供農友參考,8月6日預告廢止共同防治措施,預告期60天。

鄒慧娟表示,只要降低番茄潛旋蛾的密度,就能減少對作物的影響,種苗業者在育苗時就要注意種苗的健康,避免番茄潛旋蛾的危害,現在番茄大多種植在網室,農友要確定種苗及介質都沒有番茄潛旋蛾的存在,種植過程中要實施監測偵察,使用性費洛蒙陷阱、誘蟲燈搭配黏紙或水盆,密度高時啟動防治措施,「先以預防為主,監測有發現番茄潛旋蛾時再用藥劑防治,燈光誘集也是一種方式,儘量減低害蟲密度」。

至於番茄潛旋蛾這1年多來的危害造成多少經濟損失?鄒慧娟說,沒有特別統計,去年發現有新害蟲入侵時,就趕緊輔導農民防治,降低危害,同時提出呼籲,民眾要從國外輸入、攜帶、郵寄植物檢疫物到臺灣,一定要遵守檢疫規定,申報檢疫,合格後才能進口,減低有害生物傳入的風險。

番茄潛旋蛾的幼蟲、蛹、成蟲。(圖片來源/國立中山大學)

番茄潛旋蛾幼蟲早期危害在葉脈旁形成潛痕(圖片來源/農試所)

番茄潛旋蛾有造絲結網行為(圖片來源/農試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