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生物多樣性
臺灣擁有將近61%森林面積及豐富生態,不僅是重要的社會資產,同時也是各界極為關注的綠色產業寶庫。政府為了維護森林功能鼓勵造林,但農民僅靠林木收入往往不足以維生,間接導致許多國有林租地造林地疏於管理。農委會林務局於2016年召集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等相關單位成立「林下經濟推動小組」,希望經由研究,盤點出適合於林下經營的森林副產物,以增加農民與山村居民收入。此外,森林周邊地區常是偏鄉所在,因此林下經濟與環境保育、山村振興等議題也有密切關聯。
只要在國內談到永續漁業資源、保護海洋活動,絕對少不了「魚苗放流」,每年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業、科研單位、民間團體等單位,不定期都會在沿海舉行放流活動,邀請民眾、學生一起來參與,上千萬尾魚苗就隨著一場場活動進入大海,彌補漁業資源量。「但你一定懷疑過,這些魚苗真的有助於復育沿近海漁業資源量嗎?」
林務局強調,臺灣社會對物種知識的潛在使用需求,其實遠比想像中更為多元,未來會繼續在基礎成果上延伸擴展,也鼓勵學術界人員、公民科學家或社會大眾能踴躍參與,充實資料庫,希望能保存臺灣所有野生物種的遺傳物質、建置生命條碼系統、建立每個物種資料頁面及物種照片,提供未來研究、教育、保育、復育及永續利用的重要材料。
農田裡最在地的居民就是蟲(泛指地上部各式各樣的昆蟲和蜘蛛)、草(泛指在地草種或人工栽培草種)以及土(泛指土棲動物、微生物和土壤性質),這三者形成密不可分的金三角關係。
臺灣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環境,塑造出各種生態樣貌,從海岸到山區的地形變化也連帶塑造出臺灣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而隨著人們在不同緯度及海拔的發展下,也孕育出獨特及豐富的農田環境樣貌。
一片遭遇過干擾的空地,大自然是如何復育、應用這塊土地的能量?首先,很可能是隨風而至的禾本科與先驅樹種的種子降落此地,長出隨風搖曳的長長細葉或高高的樹枝。高高的葉子成了昆蟲喜愛躲藏的所在
3月天,南臺灣和煦的陽光遍灑臺南官田的心安農場,田區中一排排綠油油的一期稻作秧苗中間,有幾隻黑白分明的高蹺鴴,在水田中安然自在地跺來跺去;俗稱烏秋的大捲尾高高地歇在電線上守護自己的領域;一大群麻雀聚在有機堆肥上,嘰嘰喳喳地玩耍覓食。
先前幾篇文章已大略描述了田間生物與我們所認定的害蟲之間,如何產生互動關係,像是捕食、寄生等行為,這也是在談農業生態時,大家較關注的面向。但若真要完整解讀田間生態的變化,還有一個觀念需要了解,才足以拼湊出更完整的農業生態樣貌,那就是所謂的「生態棲位 (Ecological Niche)」。
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於2015年起,得到雲林縣政府的支持,認養了雲林台西海園,積極進行海岸造林。二年多來,面對種種海岸造林的不利因素,獲致林試所、生態工程專家及多家企業贊助,以多元方案,突破海岸造林的嚴峻條件,大幅提高海岸造林的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