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向大自然學設計──食物森林的營造筆記

一片遭遇過干擾的空地,大自然是如何復育、應用這塊土地的能量?首先,很可能是隨風而至的禾本科與先驅樹種的種子降落此地,長出隨風搖曳的長長細葉或高高的樹枝。高高的葉子成了昆蟲喜愛躲藏的所在

新聞
棲地營造——稻田旁的黃花風鈴木

3月天,南臺灣和煦的陽光遍灑臺南官田的心安農場,田區中一排排綠油油的一期稻作秧苗中間,有幾隻黑白分明的高蹺鴴,在水田中安然自在地跺來跺去;俗稱烏秋的大捲尾高高地歇在電線上守護自己的領域;一大群麻雀聚在有機堆肥上,嘰嘰喳喳地玩耍覓食。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蟲農之路】農田裡的角落人生

先前幾篇文章已大略描述了田間生物與我們所認定的害蟲之間,如何產生互動關係,像是捕食、寄生等行為,這也是在談農業生態時,大家較關注的面向。但若真要完整解讀田間生態的變化,還有一個觀念需要了解,才足以拼湊出更完整的農業生態樣貌,那就是所謂的「生態棲位 (Ecological Niche)」。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以生態工法營造人工濕地,「台西海岸造林」為國土保安

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於2015年起,得到雲林縣政府的支持,認養了雲林台西海園,積極進行海岸造林。二年多來,面對種種海岸造林的不利因素,獲致林試所、生態工程專家及多家企業贊助,以多元方案,突破海岸造林的嚴峻條件,大幅提高海岸造林的存活率。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水保局守護農村地景,入選國際里山IPSI

川普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的決定令人詫異;日本龍貓故鄉基金會用半世紀守護「龍貓森林」;在台灣齊柏林導演用他的眼睛守護臺灣,讓我們看見阡陌稻浪上我們應有的樣貌。聯合國「里山倡議國際夥伴關係」(The 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 for the Satoyama Initiative,簡稱IPSI)是國際間維護農業生產地景與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織,IPSI六月底發布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獲得IPSI 的肯定與歡迎,成為IPSI最新的成員。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低海拔的野生動物樂園「烏石坑」,山羌、野豬都看得到

其中,低海拔試驗站位在臺中市和平區的烏石坑,為大雪山山脈西稜的外緣,試驗林地面積約353公頃,海拔高度在670公尺至1,834公尺之間。年平均溫度約18℃,自然環境資源豐富,是研究及觀察臺灣低海拔生物多樣性的優質場域。

新聞
持續推動生態服務型農業,邁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針對花蓮及宜蘭兩縣農業發展之需求與特色,運用轄區好山好水、汙染少的環境優勢,致力將傳統農業由生產朝向綠色生態產業發展

新聞
中部68條蝴蝶分布路線,已可開放查詢

為了建置蝴蝶時空分布資料及環境教育資料庫,使全民認識、保育及永續利用蝴蝶資源,進而對生物多樣性保育及環境教育有所貢獻,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於2013~2016年在中部地區運用公民科學家,推動由社區居民參與的蝴蝶調查工作。4年來,已完成68條具有發展環境教育潛力路線的蝶況調查,累計調查成果有35,893筆、179,331隻次、258種,並已將調查成果提供到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資源資料開放平台,供各界查詢及下載運用,發揮保育及教育成效。

新聞
貢寮水梯田成為瀕危動植物庇護所,獲國際肯定

去年底在墨西哥坎昆舉行甫落幕的第十三屆「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會議(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Conference of Party 13),由林務局與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共同以「 紮根在大地 – 社區參與和生物多樣性」為議題所辦理的周邊會議